JAMA:长期摄入含糖饮料与肝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时间:2023-08-16 23:34: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饮料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快餐店、超市和自动售货机中广泛销售,并深受各个年龄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含糖饮料的“高流行率”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
-
高消费量:含糖饮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饮品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
广告宣传:含糖饮料生产商通常通过引人入胜的广告和市场推广来促进销售;
-
饮用习惯:人们对含糖饮料的口感和甜味上瘾,成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并将含糖饮料作为解渴和享受的选择,而不考虑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潜在危害;
-
青少年和儿童的偏好:含糖饮料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吸引力较大,他们通常更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倾向于选择高糖饮品。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含糖饮料受到了一些负面评价和抵制。许多研究已经将高糖饮料与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健康问题联系起来。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称,含糖饮料与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然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是否与慢性肝病死亡率相关尚不清楚。
2023年8月8日,JAMA杂志在线发表一篇题为“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Liver Cancer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Mortality”的文章,该研究旨在探究饮用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饮料与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新的证据提出“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肝癌和慢性肝病的风险!”的重要论点。
该研究使用了来自妇女健康倡议(WHI)中数据,WHI是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由161 808名年龄在50岁至79岁之间的绝经后妇女组成,于1993年至1998年在美国的40个临床中心登记。研究通过对参与者的饮食问卷进行分析,评估了他们在饮用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饮料方面的习惯,并与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之间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图1)。
图1.妇女健康倡议的潜在参与者、排除因素和队列发展
对98786名绝经后妇女随访平均20.9年,与每月摄入3份或更少的含糖饮料相比,每天摄入1份或更多份的妇女肝癌发病率显著升高(18.0 vs 10.3/10万人年;调整后的风险比[HR],1.85)和慢性肝病死亡率(17.7 vs 7.1/10万人年;调整后的风险比[HR],1.68)(图2)。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饮用含糖饮料与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
图2.根据含糖甜饮料摄入量类别计算的肝癌(A)和慢性肝病(B)死亡率的累积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并未发现饮用人工甜味饮料与肝癌和慢性肝病死亡之间的显著关联。这可能是因为人工甜味饮料通常不含糖,因此与含糖饮料相比,其对肝脏健康的不利影响较小。
该研究的结果对于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提及“这是第一个报道含糖饮料摄入量与慢性肝病死亡率呈正相关的研究”。摄入过多的含糖饮料引发肝脏不良结局的生物学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 含糖饮料与肥胖有关,而肥胖是肝病的一个风险因素;
- 大量摄入甜饮料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肝癌和肝病的风险因素;
- 含糖饮料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
- 含糖饮料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不利变化会影响肝脏健康;
- 含糖饮料相关代谢物如苯丙氨酸与肝细胞癌有关;
- 软饮料和水果饮料等液体来源的添加糖会被迅速吸收,从而可能导致代谢状况和肝脏问题;
- 这些含糖饮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会造成有害影响,如焦糖色素、柠檬酸、天然香精、有机二醇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存在一些限制。首先,该研究采用的是观察性研究设计,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其次,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美国的健康专业人员,因此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此外,饮食调查的自我报告可能存在记忆偏差和信息偏倚。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含糖饮料与肝癌、慢性肝病之间的生物学机制,并考虑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
总之,该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含糖饮料与肝癌、慢性肝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肝癌和慢性肝病的风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采取措施来鼓励人们减少含糖饮料的消费,例如增加对饮料中糖分含量的透明度,提供更多的健康替代品选择等。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意识到含糖饮料对肝脏健康的潜在影响,并适度控制其摄入量。
文章来源:
Zhao L, Zhang X, Coday M, et al.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Liver Cancer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Mortality. JAMA. 2023;330(6):537-546. doi:10.1001/jama.2023.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