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

时间:2023-04-12 20:32: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情特点

01 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多数为青壮年病人,具有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表现联想障碍、妄想、情感淡漠、幻听、行为障碍、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和思维中断等,但一般尚无意识和智力障碍。此类病人偶而可因外伤或急腹症等而需施行急症手术,可涉及麻醉问题。

02 这类病人一般多已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其特点为:

①药理作用广泛,除作用于大脑皮质、脑干、脊髓、周围神经及神经肌接头外,还广泛影响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皮肤等系统的功能;②其疗效主要来自抗多巴胺作用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作用,还有抗胆碱、抗组胺、抗5-羟色胺等作用;③这类药物可能引起某些副效应,也存在与麻醉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麻醉医师对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应有深入了解,这也是麻醉处理的主要焦点。

03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五类

㈠吩塞嗪类:氯丙嗪 200 ~800 mg/d;奋乃静 20 ~60 mg/d;三氟拉嗪 10 ~ 60 mg/d;氟奋乃嗪 10 ~ 40 mg / d。

㈡硫杂蒽类:泰尔登 200 ~ 600 mg / d。

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8 ~ 40 mg / d;哌咪清 2 ~ 12 mg / d。

㈣苯甲酰胺:舒必利 200 ~ 1000 mg / d。

㈤二苯氯氮平类:氯氮平200 ~ 600 mg / d;克塞平40 ~ 60 mg / d。

04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

㈠椎体外系副作用:有以下四类:

1)急性运动障碍:又名急性肌张力障碍,常发生于开始治疗的第一周内,表现为痉挛性斜颈、角弓反张、动眼危象、咬肌痉挛、舌伸缩不能、躯干四肢扭转动作等,伴焦虑、烦燥、紧张及植物神经系症状,如瞳孔散大、心率增快和出汗等。可用东莨菪碱 0.3 mg 或苯甲托品2 mg 肌注治疗,效果良好。

2)类震颤麻痹综合征:又名巴金森综合征,多在治疗二周后发生,表现运动迟缓或障碍、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三大症状,伴有情绪抑郁、流口水和多汗。服用安坦或苯甲托品可显著减轻症状。

3)静止不能:多在用药后第 2 ~ 3 周发生,表现烦燥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可使用抗震颤麻痹药,或安定或心得安治疗。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系长期大量服药的结果,表现不自主、有节律的刻板式动作,如吸允、舔舌、鼓腮、 咀嚼等,以及四肢躯干扭转动作。治疗较困难。

㈡体位性低血压:多发生于治疗初期,以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或泰尔登较易发生。表现为由卧位突然起立时,血压显著下降、面色苍白、眩晕、心慌、冷汗,甚至虚脱。一般于改为平卧位后即可改善。

㈢其他:如肥胖、肝炎、粒细胞减少、心动过速、心电图改变等。

麻醉前准备

01 仔细复习病史,重点了解抗精神病治疗的药物种类、用药效果、用药时间,以及是否已存在副作用,据此指导麻醉期采取针对性措施。

02 麻醉前用药中,镇静类药应省略不用,可常规给颠茄类药。

麻醉选择

01 可根据手术要求,结合精神分裂症类型、特点及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情况,选择麻醉方法。

02 对不能很好合作或情绪紧张的病人,以选用全麻为安全。

03 对伴有循环不稳定等副作用的病人,不宜选用脊髓麻醉或手术要求广泛阻滞的硬膜外麻醉。麻醉

麻醉管理

麻醉管理应以稳定循环系统功能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多数抗精神病药在长时间大量服用后,都会产生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致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交感神经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削弱,血压有下降的潜在趋势。因此,要切实重视两类药之间存在的相互抑制加强副效应。较常见的相互作用有:

一 在氯丙嗪作用下,应用硫喷妥钠静脉诱导,尽管后者的剂量很小,仍有引起血压骤然剧降的危险,故应避免伍用。

二 吩塞嗪类药特别是氯丙嗪,可显著削弱病人对失血的耐受性,有时因较小量的失血即可能出现严重低血压,且较难恢复,用肾上腺素类药也不易纠正。这与氯丙嗪可能逆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有关,因此,血压反而更进一步下降。

三 氯丙嗪类与静脉诱导药戊炔巴比妥伍用,有可能出现肌颤、无意识乱动和肌张力增高现象,此与氯丙嗪降低惊厥阈值,易致惊厥有关。

四 丁酰苯类如氟哌啶和氟哌啶醇,与氧化亚氮、静脉普鲁卡因等伍用时,后者的剂量需比单独使用时为小;与氟烷合用时应谨防低血压;与哌替啶合用时,需谨防呼吸抑制增强。

上一篇: Allergy Asthma Clin ...

下一篇: 妊娠期高血压综述及麻醉管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