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时间:2023-08-21 13:39: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内容摘要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

  • 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大B细胞淋巴瘤;

  • 特征是肿瘤性B细胞选择性的生长在小或中等大小的血管腔内,尤其是毛细血管;

  • 临床表现千遍万化。60%的IVLBCL患者几乎总是表现出IV期疾病。最常受累的器官是皮肤、CNS、骨髓、肝脏和脾脏;

  • 尽管肿瘤性淋巴细胞定位是在血管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90%-95%的病例)在常规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肿瘤细胞;

  • 治疗——包括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

临床表现

经典型:

不明原因的发热是最常见的全身症状,40%的患者在诊断时可能会出现皮肤受累,并且表现出广泛的异质性病变。35%的患者存在高度异质性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表现包括感觉和运动缺陷或神经病变等。

两种器官相关表现需考虑该病:

(1)当IVLBCL严重累及内分泌器官(主要是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并导致内分泌功能不全的多种体征和症状时;

(2)当肺部受累时。放射学通常呈现毛玻璃样外观和结节。

皮肤变异型:

在西方国家更为常见;表现为单一或多处皮肤病变,全身分期为阴性。几乎所有患者都是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临床疾病进展的侵袭性较小;生存期明显长于经典型患者。IVLBCL的皮肤变异型虽然侵袭性较小,但应以与其他变型相同的方式治疗。然而,对于有化疗禁忌症的老年患者,IVLBCL的单个皮损可以通过放疗进行治疗;在其余情况下,放疗应仅用于姑息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症相关变异型:

患者表现出典型的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受累、发热、肝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症;通常伴有外周血或骨髓涂片中的非肿瘤性噬血细胞组织细胞;疾病表现出快速侵袭性发病和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2至8个月;这种变异型几乎无一例外地在亚洲国家报道。

实验室检查

包括贫血(63%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29%)和白细胞减少症(24%);

43%的病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18%的患者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15%的病例显示肝、肾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组织病理学特征

肿瘤细胞形态谱:

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间变性形态;细胞体积大,核浆比高;

核轮廓光滑或不规则;

生长部位:

血管腔。

不同的生长模式

“离散”模式:肿瘤细胞优先位于血管的中央部分并呈现自由漂浮的外观;

“粘性”模式:肿瘤细胞几乎完全充满管腔,对血管结构的评估困难;

“边缘化”模式:不太常见,肿瘤细胞优先粘附在内皮上,使管腔的中央部分游离。

病例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病理系统内明确诊断的4例IVLBCL

临床资料:

图片

实验室检查

图片

免疫组化总结:

图片

治疗及随访:

图片

鉴别诊断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

  1. 是一类局限生长于血管内的高度侵袭性疾病,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2. 主要为中老年人,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伴有EBV感染;

  3. 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全身乏力、体重减轻、盗汗、贫血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等;

  4.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如肺、脾、肾、肝、肠、卵巢、宫颈、睾丸等均可发生;

  5. 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局限生长于血管腔内;

  6. 细胞中等大小,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病例可见血管内纤维素样渗出物或血栓形成;

  7. 均表达部分T细胞或NK细胞标记;

  8. 表达一种或多种细胞毒性标志物(TIA-1、GranzymeB和穿孔素);

  9. 多数原位杂交EBV-EBER阳性。

IVLBCL总结

  • 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大B细胞淋巴瘤;

  • 临床表现:三种变异型;

  • 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性B细胞选择性的生长在小或中等大小的血管腔内,尤其是毛细血管;

  • 免疫表型:活化B细胞表型;

  • 分子遗传学:IVLBCL的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结果显示,IVLBCL大都为ABC型,伴MYD88和CD79B的高频率突变(DLBCL的MCD亚型相似);

治疗:目前对IVLBCL的治疗缺乏证据级别高的研究。R-CHOP方案的疗效值得肯定

上一篇: STTT:华南理工大学钟惟德/韩兆冬等发...

下一篇: ESC 2023即将开幕,大会主席揭秘亮...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