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 Dis Sci: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可以降低女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先兆子痫风险

时间:2023-08-25 13:41: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先兆子痫和炎症性肠病(IBD)与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上调具有叠加炎症的作用。在先兆子痫中,单核细胞释放TNF-α,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在IBD中,TNF-α在胃肠粘膜中表达,在结肠固有层的单核细胞中增加。随后,TNF-α诱导内皮激活和一系列导致炎症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假设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的IBD孕妇由于其全身抗炎特性,患先兆子痫的风险可能较低。因此,本项研究旨在评估妊娠期间暴露于抗TNF治疗的IBD女性的先兆子痫风险。

研究的对象包括2007年-2021年在三级护理中心接受随访的IBD和孕妇。将先兆子痫病例与血压正常妊娠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收集了有关患者人口统计学、疾病类型和活动、妊娠并发症以及先兆子痫其他危险因素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与先兆子痫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先兆子痫病例的产妇分娩时中位年龄为31±6.2岁,对照组为30±4.6岁。病例和对照组之间的未产率无显著差异(41% vs 33%)。先兆子痫女性更容易早产(44% vs 12%,p < 0.001)。与先兆子痫妇女相比,没有先兆子痫的妇女在怀孕期间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的妇女更多(55% vs 30%,p=0.029)。大多数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的妇女(32/44),无论是阿达木单抗还是英夫利昔单抗,在妊娠晚期仍有一定程度的暴露。虽然不显著,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如果在妊娠晚期暴露,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对先兆子痫的保护作用有趋势(OR 0.39;95% CI 0.14–1.12,p = 0.08)。

本项研究证实未发生先兆子痫的IBD患者的抗TNF治疗暴露高于发生先兆子痫的患者。虽然不显著,但如果在妊娠晚期暴露,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对先兆子痫有保护作用的趋势。

 

原始出处:

Patel, N.B., Vinsard, D.G., Kattah, A.G. et al. Decreased Risk of Preeclampsia in Wom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n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Dig Dis Sci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0620-023-08016-x

上一篇: 问诊分析:77岁高龄两肺多发结节,左上尖...

下一篇: STTT:袁勇/赵屹/廖奇团队基于单细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