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的相关解剖、触诊、异常姿势及生物力学分析

时间:2023-09-17 20:04: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足踝即我们所说的脚脖子,是膝关节以下最大的负重关节,由腓骨和胫骨的远端组成足踝上端,距骨构成足踝下端。

在上述三个骨头之间的间隙称踝穴,踝穴位于足前方。

图片

足踝处有两个突出的骨头:内踝和外踝,通过手去触摸可以明确足踝的位置。

足部姿势与损伤紧密相关,足姿异常影响足踝功能,足踝损伤是困扰运动员、士兵、临床医务人员等群体的问题之一,约占运动损伤的30%。

足长期处于异常姿势会改变正常步态模式,影响人体姿势控制能力,导致膝关节、髋关节、脊柱、肩关节、颈椎产生代偿性损伤,对人体健康、训练效果及比赛成绩等产生不利影响。

图片

足姿指数(FPI)将足部姿势量化,通过评分从三个平面对前足、中足及后足姿势进行评估,能够预测静态及动态足姿变化,全面、有效的反映足踝功能,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图片

足姿指数评估的优点:

  • 有助于解释疼痛的原因

  • 了解损伤易感性

  • 了解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中的下肢生物力学

  • 选择最佳的治疗干预措施

足姿指数 (FPI)

足姿指数(FPI)是临床上评价及预测个体足部姿势及足踝功能的标准,为反映足踝运动学特征六项内容的综合值,包括:

  • ① 距骨头触诊

  • ② 外踝上下曲率

  • ③ 跟骨额平面位置

  • ④ 距骨关节区隆起

  • ⑤ 内侧纵弓高度及角度

  • ⑥ 足趾可见度

评估时,受试者以放松姿势站立,双足均匀受力,足旋前姿势赋予正值,足旋后姿势赋予负值,评分为-2~2 分,每 1 分为一个等级,共 5 个等级。

  • 0分为中立足姿;

  • 最小得分 -2 分,表明足部姿势有明显的旋后特征;

  • 最大得分 2 分,表明足部姿势有明显的旋前特征;

  • -1 分或 1 分,表明足部姿势没有明显的旋后或旋前特征。

图片

1.距骨头触诊

这是唯一一项依靠触诊对足部姿势评分的内容。

评估原理

通过距骨头触诊,判断距骨位置、方向、关节面受力,确定后足姿势。

距骨位于后足前上方,无肌肉附着,被关节软骨包围,是人体重力由下肢传入足的枢纽。

距骨是构成距下关节及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骨头(距骨前上关节面)表现能够反映后足姿势。

  • 距骨头内侧触觉小于外侧。

    表明距骨外倾内翻,受力向外侧偏移,导致距下关节内翻、内收,使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 距骨头内外侧触觉一致。

    表明距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姿势。

  • 距骨头内侧触觉大于外侧。

    表明距骨内倾外翻,受力向内侧偏移,导致距下关节外翻、外展,使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距骨头触诊指在踝关节前侧、内侧和外侧,评估距骨头两侧凸出程度。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体侧并与受试者方向一致,拇指与食指置于测试位置,对距骨头表现进行评估。

图片

距骨头触诊标准位置(a)及评估方法(b)示意图

评分标准

  • -2 分:距骨头外侧可触及,内侧不能触及;

  • -1 分:距骨头外侧可触及,内侧可轻微触及;

  • 0 分:距骨头内侧与外侧表现相一致;

  • 1 分:距骨头内侧可触及,外侧可轻微触及;

  • 2 分:距骨头内侧可触及,外侧不可触及。

2.外踝上下曲率

评估原理

通过外踝上下曲率,判断距骨及关节姿势和受力,确定后足姿势。

踝关节为距上关节(胫距关节、腓距关节、胫腓关节),使足做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姿势改变、内外侧韧带及肌肉力量不均衡;

会导致距骨传递负荷情况及在踝穴中位置和方向发生改变,影响关节方向及受力,使人体重心偏移。

  • 外踝下曲线呈直线或凸状。

    表明距骨外倾内翻,胫距关节面压力峰值增大,距骨偏移,最大位移位于距骨体外侧,导致距下关节内翻、内收,则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 外踝上下曲率趋于一致。

    表明距骨及距下关节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姿势。

  • 外踝下曲线曲率明显大于上曲线。

    表明距骨内倾外翻,距骨偏移,最大位移位于距骨后部,导致距下关节外展、外翻,则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外踝上下曲率指以踝关节外侧突点为分界点,评估外踝上下曲线的弯曲程度。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比较外踝上下曲线的弯曲程度。

评分标准

  • -2 分:外踝下曲线呈直线或凸状;

  • -1 分:外踝下曲线呈现凹状,比外踝上曲线平浅;

  • 0分:外踝上下曲率趋于一致;

  • 1 分:外踝下曲线比上曲线更凹;

  • 2 分:外踝下曲线曲率程度明显大于上曲线。

图片

外踝上下斜率不同得分情况示意图

a.-2分;b.-1分;c.0分;d.1分;e.2分

3.跟骨额(冠)平面位置

评估原理

通过跟骨额平面位置,判断距下关节表现,确定后足姿势。

跟骨位于后足下方,是构成距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用跟骨外翻与内翻来评估距下关节的运动,反映足部姿势。

图片

  • 距下关节翻转,跟骨在顺时针方向沿距下关节轴移动,跟骨在额平面内翻。

    表明跟骨外倾内翻,导致距下关节内翻,重心及受力向外侧偏移,则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 跟骨处于垂直位置。

    表明跟骨及距下关节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位置。

  • 跟骨在额平面外翻。

    表明跟骨内倾外翻,导致距下关节外翻,重心及受力向内侧偏移,则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跟骨额平面位置指跟骨在额状面的偏转程度,FPI 不需要测量角度,根据跟骨在额平面位置的视觉评价,对足部姿势评分。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对跟骨偏转程度进行评估。

评分标准

  • -2 分:超过 5°内翻;

  • -1 分:垂直与5°内翻之间;

  • 0 分:垂直;

  • 1 分:垂直和 5°外翻之间;

  • 2 分:超过 5°外翻。

图片

跟骨额平面位置不同得分情况示意图

a.-2分;b.-1分;c.0分;d.1分;e.2分

4.前足评估

评估原理

通过距骨关节区隆起程度,判断前足关节、距骨、跟骨姿势及受力,确定前足姿势。

固定足跟,可评估前足内收、外展、内翻、外翻及跗跖关节和足趾屈伸运动。

前足旋转会导致跖面姿势改变,距骨关节区隆起程度能够反映前足姿势。

  • 距骨关节区明显凹陷。

    表明足部跖面偏向身体中心线,跖趾关节、跗跖关节偏转,距下、距舟、跟股关节轴集聚融合,距骨及跟骨外倾内翻,活动度降低,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距骨关节区呈平面状。

    表明足部跖面、关节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距骨关节区明显凸出。

    表明足部跖面偏离身体中心线, 跖趾关节、跗跖关节分散,距下关节及踝关节外翻、外展,距骨及跟骨内倾外翻,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距骨关节区隆起指后足足跟上部内踝下部之间区域。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体侧,对距骨关节区隆起程度进行评估。

评分标准

  • -2 分:TNJ 区域明显凹陷;

  • -1 分:TNJ 区域面积稍小,但明显凹陷;

  • 0 分:TNJ 区域呈平面状;

  • 1 分:TNJ 区域轻微凸出;

  • 2 分:TNJ 区域明显凸出。

图片

距骨关节区(TNJ)隆起不同得分情况示意图

a.-2分;b.-1分;c.0分;d.1分;e.2分

5.内侧纵弓(MLA)高度和弧度

评估原理

通过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判断前足骨骼、关节姿势及受力,确定前足姿势。

足弓高度是评价足踝姿势、运动能力及下肢病痛的重要指标,内侧纵弓结构影响足的功能及分散足底压力的能力。

距骨和足舟骨构成距舟关节,距舟关节优势:

  • 是连接前足和中后足的重要枢纽

  • 是构成内侧纵弓的关节之一

  • 处于足运动中心,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

图片

  • 内侧纵弓高而尖锐,弧顶向后倾斜。

    表明距舟关节部位内收、内翻,足舟骨外倾内翻,导致足前掌跖屈程度增大,足舟骨向肢体近侧端及后部移动,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内侧纵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

    表明距舟关节及足舟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内侧纵弓极低,中间部位严重扁平。

    表明足弓与地面接触,距舟关节外展、外翻,足舟骨下降并内倾外翻,足部受力向内侧偏移,足舟骨下降,跗骨和跗跖关节打开,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指内侧纵弓高度、弯曲程度及足弓前后偏移程度。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体侧,对内侧纵弓进行评估。

评分标准

  • -2 分:足弓过高而尖锐,并向后部偏移;

  • -1 分:足弓中等高度,轻微的尖锐及后移;

  • 0分:足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无偏移;

  • 1 分:足弓低,中间部位略扁平;

  • 2 分:足弓极低,中间部位严重扁平,足弓与地面接触。

图片

内侧纵弓(MLA)高度和弧度不同得分情况示意图

a.-2分;b.-1分;c.0分;d.1分;e.2分

6.足趾可见度

评估原理

通过足趾在基准线两侧的可见度,判断前足旋转情况,确定前足姿势。

  • 无外侧脚趾可见,内侧脚趾明显可见。

    表明足部跖面偏向身体中心线,足前掌内收、内翻,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内侧和外侧脚趾两侧可见度一致。

    表明足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无内侧脚趾可见,外侧脚趾明显可见。

    表明足部跖面偏离身体中心线,足前掌外展,外翻,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估方法

足趾可见度指将足后跟长轴作为基准线,比较基准线内外两侧脚趾可见度。

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对前足内外差异程度进行评估。

评分标准

  • -2 分:无外侧脚趾可见,内侧脚趾明显可见;

  • -1 分:内侧脚趾可见度比外侧更明显;

  • 0分:内侧和外侧脚趾可见度一致;

  • 1 分:外侧脚趾可见度比内侧更明显;

  • 2 分:无内侧脚趾可见,外侧脚趾明显可见。

图片

足趾可见度不同得分情况示意图

a.-2分;b.-1分;c.0分;d.1分;e.2分

7.总结

评估结束,将 FPI-6 分值相加,得分为整个足部姿势的评估值。

FPI 应是-12~12 之间的整数。

  • 12≥FPI≥ 8,表示足处于重度旋前姿势;

  • 8>FPI≥ 4,表示足处于轻度旋前姿势;

  • -12≥ FPI≥ -8,表示足处于重度旋后姿势;

  • -8>FPI≥ -4,表示足处于轻度旋后姿势;

  • 4>FPI>-4,表示足处于中立姿势。

旋前姿势为:

  • 足外翻

  • 外展

  • 背屈

旋后姿势为:

  • 足内翻

  • 内收

  • 跖屈

图片

适度的旋前、旋后使足能够适应不同地面和运动速度的变化,发挥承重及缓冲作用。

足部姿势影响足踝功能,足姿异常导致各关节产生代偿性损伤,步态及身体姿势改变。

通过综合评估值所处范围,可了解受试者足部姿势、足踝功能及损伤风险等内容。

相关人员可根据评估值对身体姿势、训练方式、运动形式等方面针对性的作出有效的调整,降低损伤风险。

参考文献

张新语, 霍洪峰. 足姿指数(FPI):足部姿势及足踝功能的定量表达[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 27(13):6.

宋艳, 郑坤, 魏浩馨,等. 足姿指数评估扁平足信度及在3D打印鞋垫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上一篇: ​​如何判断脑卒中发生风险?这3个评估量...

下一篇: Nat Med:复旦大学李小英/陈颖等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