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假期碰上流感“洪流”,我们该怎么办?

时间:2023-09-28 14:26: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熬过了炎夏,流感病毒又“不期而至”,刚进入九月,上海、安徽等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便出现明显抬升。为何今年的流感季来的比往年早了一些?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小长假,我们又该如何防护?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流感,顾名思义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易变异性,在全球每年可导致300万~500万的重症和29万~65万死亡病例。根据流感病毒的抗原特征,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乙两型是导致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体。

流感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核酸序列极易突变。其包膜上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血凝素(H)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促进病毒进入细胞;神经氨酸酶(N)则能水解唾液酸,促进病毒从细胞释放并传播。

图片来源:zhuanlan.zhihu.com

流感病毒亚型正是以这两种蛋白为区分依据。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之间,H和N的抗原差异很大,因此,感染了一种亚型所产生的抗体并不能提供对其他亚型的免疫保护,这正是流感年年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上海等地已出现两波流感疫情高峰,监测显示,甲型H1N1和甲型H3N2分别是今年春、秋两季的主要流行株。甲型H3N2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小范围传播,人群对其免疫效力较弱,加之新冠疫情防控的3年使人群更少接触流感病毒,因而体内抗体效价降低,促使了这波感染高峰的提前到来。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等公共卫生措施外,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主要工具。全球已上市的流感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我国目前拥有三价灭活疫苗、四价灭活疫苗和三价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减毒活疫苗通过鼻内喷雾接种。

研究显示,流感灭活疫苗可以预防近60%的流感,其中对甲型H1N1的预防率为61%,对H3N2预防率为33%,对乙型流感预防率为54%。如果接种疫苗与当季流行株吻合,则可以更有效地发挥预防作用。

流感疫苗的接种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三价和四价灭活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以上人群接种;三价减毒活疫苗适用于3~17岁人群。6月龄~8岁儿童在初次接种灭活疫苗时应接种2剂次,间隔不低于4周;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1次。9岁以上人群均只需接种1剂次。

流感疫苗接种后,需要2~4周方可产生保护水平的抗体,因此接种最好在流行季之前进行。而面临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初次接种疫苗可能已经无法发挥很好的防护作用,使用抗流感药物是另一种可行的方法。

图片来源:www.jdqu.com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预防只是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的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并不属于常规的预防手段。

常见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有:RNA聚合酶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等。这三类药物的代表性药品分别是玛巴洛沙韦、奥司他韦、阿比多尔。

玛巴洛沙韦

玛巴洛沙韦是近年来新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在体内被水解转化成巴洛沙韦发挥作用。它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核酸内切酶活性,从而阻断病毒复制。

玛巴洛沙韦也需要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使用。其一大优点是只需要服用1次。服用的剂量与体重相关,体重低于20 kg者,用量是2 mg/kg;体重20~80 kg者一次性服用40 mg;体重80 kg及以上的人群单次服用80 mg。其主要适用人群是5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

 

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流感病毒释放并扩散到健康细胞,从而缩短病程和减少症状。奥司他韦通常以口服胶囊或冲泡颗粒剂及干混悬剂的形式服用。一般建议每天服用2次,连续5天,尽早在感染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开始治疗。

剂型不同,所对应的适应症略有差异,如常规胶囊剂型适用于1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年患者的治疗,或者用于13岁及以上人群的临时预防;而干混悬剂型则适用2周及以上的儿童和成年患者的治疗,或用于1岁及1岁以上患者的流感预防。其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痛等。

阿比多尔

阿比多尔可以阻断病毒进入受体细胞、阻止病毒复制、激活免疫细胞。其主要用于2岁以上人群的流感,一般需要每日3次,连用5日。不良反应发生率大概为6.2%,以恶性、腹泻、头晕为主。

国庆将至,对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朋友而言,旅行途中可以准备一下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戴好口罩,做好消毒,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旅途的风光!

 

参考文献

1.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3,13(01):1-19.

2. 元科阳,廖洪梅,李东林.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22,19(07):938-942.

3. 贾惠婻,贾瑞芳,张继伟,等.靶向流感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J/OL].药学学报:1-34[2023-09-27].

 

本网站所呈现的资料为专业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内容可能含有未在中国批准的药品或临床适应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土参考,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上一篇: Nat Commun:天坛医院张建国团队...

下一篇: Acta Pharmacol Sin:迷...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