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老年“女性大敌”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我国发生率如何?
时间:2023-10-04 08:18: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自我健康保健意识显著提升,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围绝经期女性人群逐渐庞大,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见于40~65岁女性群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网,收集有关中国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3-02-0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62篇横断面研究,总样本量为823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1.0%。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40~45岁、>45~50岁、>50~55岁、>55~60岁、>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2.6%、53.8%、64.6%、59.7%、56.1%;月经状态为正常、紊乱、绝经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3.6%、56.9%、61.3%;患慢性病、未患慢性病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85.9%、68.3%;西南地区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最高,为71.3%,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华中地区的发生率分别为57.4%、57.9%、50.5%、59.2%、69.5%、68.6%;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的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54.1%、55.7%、49.6%。汉族、少数民族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2.1%、64.7%。
结论
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高,其中>50~55岁、绝经、患慢性病、西南地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少数民族围绝经期综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相关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筛查和干预工作,为女性老年期健康奠定基础。
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62项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率为61.0%,低于李淑杏等对22省(市)PMS现状调查所得结果(91.9%),与马素慧等对全国17省(市)PMS现状的调查结果(58.2%)接近,与大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纳入的各研究间对PMS的划分标准和基线数据(如样本量、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存在差异有关。
本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的PMS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其中50~55岁人群的发生率最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绝经状态的女性PMS发生率不同,已绝经女性最高,月经紊乱女性其次,月经正常女性最低,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本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病的女性PMS发生率高达85.9%,明显高于无慢性病的女性(68.3%),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病与围绝经期多个证候群呈正相关,患躯体疾病者较未患躯体疾病者更易出现性生活问题、抑郁、焦虑和血管舒缩等症状。因此,围绝经期女性更应该注意慢性病的预防和筛查,对患有慢性病的围绝经期女性,除积极治疗和管理慢性病外,还需注意围绝经期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本研究显示在地区分布上,西南地区40~65岁女性PMS发生率最高,东北和华中地区紧随其后,华南地区发生率最低。各地区间的PMS发生率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与经济状况和地理特征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国内调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西南、华南、华中、东北等地的研究较少有关。目前国内对PMS的调研范围以单省市居多,未来有待进一步探索我国不同地区间女性PMS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0~65岁女性PMS的发生率较低,可能原因是高学历者的健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强,能及早地寻求医疗帮助并积极应对围绝经期症状带来的不适。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PMS发生率略高于汉族,张瑞等对甘肃省7 290例汉、回、藏族女性PMS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回族女性PMS发生率最高,回归分析发现藏族是PMS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可能与地理条件、饮食习惯和生活劳作模式相关。
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PMS发生率逐渐下降,可能与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及女性自身健康保健意识的逐渐提升密不可分,但目前PMS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应高度重视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保健。
本研究发现,不同划分标准下的PMS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对PMS的调查研究较多,且应用最广泛的研究工具为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良好,但各研究对PMS的评判存在多种标准,建议针对该量表制订统一的划分标准,并参照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以便更科学地评估PMS的流行特征。
研究局限性
(1)纳入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受研究类型限制,各项偏倚难以完全避免;(2)纳入文献对PMS存在多种判断标准,导致不同标准下我国40~65岁女性PMS发生率差异较大;(3)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虽然依据纳入研究的特征进行了亚组分析,但研究间异质性并未降低,未能发现异质性来源,对Meta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影响。
研究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我国40~65岁女性人群PMS发生率高,其中>50~55岁、绝经、患慢性病、西南地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少数民族的女性发生PMS的风险高,应重视相关人群PMS的预防、筛查和干预工作,为女性老年期健康奠定基础。此外,受判断标准和样本量等的影响,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本文来源:
贾钰,周紫彤,曹学华,等. 中国40~65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2): 4080-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