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团队在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研究上取得突破

时间:2023-10-09 14:21: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2021YFF05014002021YFF050140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81930044)等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教授团队在优化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以“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优化肥厚型心肌病风险分层(Assessment of 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mproves risk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current guidelines)”为题,于2023105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该成果全部为阜外医院独家所有,作者全部为团队成员,王家鑫为第一作者,赵世华为最后责任作者,杨淑娟为共同第一作者,陈秀玉为共同责任作者。

图片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异常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发病率为人口的200~500分之一,而心源性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凶险的临床结局,青少年为易感人群。此前赵世华教授团队曾先后在Circulation (2020; 141:1477-1493)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23;14:S936)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针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危险分层,对于评估心源性猝死风险、指导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进行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欧洲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协会分别于2022年和2020年发布了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危险分层模型,但两种模型的临床价值尚不清楚,亟待外部验证。此外,两种模型均将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LGE)大于等于心肌质量的15%作为高危因素,而在真实世界中许多LGE阳性但不足15%的患者处于“灰色地带”,这些患者的猝死风险尚待阐明。

针对这一关键临床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团队历时3年,建立了基于中国肥厚型心肌病人群的大样本队列。该队列数据库以心脏磁共振数据为主、全面结合多维临床数据。基于该数据库,赵世华教授团队首先针对两大国际指南(2022年欧洲指南和2020年美国指南)的危险分层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发现,与2014年欧洲模型相比,虽然2022年欧洲模型和2020年美国模型的总体效能相似,但是2022年更新的欧洲模型对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效能得到显著提升。随后,团队进一步深入探索了LGE优化危险分层的价值。研究发现,LGE5%为临界值,能够基于当前指南模型实现更优化的风险分层。与LGE小于5%的患者相比,LGE大于等于5%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7倍。

简言之,赵世华教授团队基于中国肥厚型心肌病大样本队列,进行了国际最新指南模型的外部验证,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LGE5%为临界值能够精细化危险分层。该研究亦解决了国际上缺乏亚洲人群肥厚型心肌病研究的痛点,为全世界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及一级预防提供了新的影像学见解。

图片

基于大样本中国肥厚型心肌病队列的心源性猝死指南危险分层模型外部验证及心脏磁共振延迟强化的精细化危险分层价值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581

上一篇: JAMA:GLP-1激动剂类降糖减肥药在...

下一篇: PLAST RECONSTR SURG:...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