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H: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克罗恩病患者原发性回结肠狭窄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3-10-14 14:27: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以节段性和跨壁性病变为特征。据报道,1/3的CD患者在诊断后10年内发生狭窄,最常见于回肠末端(TI)、回盲瓣(ICV)和外科吻合口。与炎性狭窄不同,药物治疗对纤维狭窄性狭窄的作用有限,通常需要机械治疗,如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BD)和手术,最常见的是回结肠切除术(ICR)联合回结肠吻合术(ICA)。然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 ~ 31%,ICA狭窄复发率为30% ~ 80%。在过去的20年里,EBD已经成为治疗CD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主要是在ICA,在我们的机构,EBD即刻技术成功率为90%,并发症发生率为2.7%。与ICA狭窄的情况不同,没有发表的研究专门评估EBD和ICR治疗原发性CD狭窄的结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ICR和EBD治疗伴有原发性回肠远端狭窄的CD患者的疗效。

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2000年至2016年采用EBD ( n = 117 )或ICR ( n = 258 )初次治疗的258例原发性狭窄性回结肠CD ( B2、L1或L3)患者的术后发病率和无手术生存率。穿透性疾病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我们进行了多因素分析来评估与无手术生存相关的因素。主要结局是无手术生存。次要结局是即刻技术成功率和EBD /ICR术后并发症。

4.7 %的EBD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44.4 %的患者需要行挽救性手术。与接受EBD的患者无手术生存率降低相关的因素包括狭窄长度增加(风险比[ HR ] , 2.0 ; 95 % CI为1.3 ~ 3.3),回结肠vs .回肠疾病( HR为10 . 9。95 % CI : 2.6 ~ 45.4),以及EBD操作间隔时间减少( HR1 . 2 ; 2 . 95 % CI为1.1 ~ 1.4)。EBD组和ICR组在性别、年龄、种族、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ICR治疗的患者与更常见的术后不良事件( 32.2 % , P < . 0001)相关,但减少了二次手术的需求( 21.7 % , P < . 0001)和显著延长的无手术生存期( 11.1 ± 0.6岁vs . 5.4 ± 0.6岁, P < 0.001)。

 

本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虽然EBD最初是成功的,但不良事件很少,但挽救性手术的频率很高。初始ICR与较高的发病率有关,但与较长的无手术间隔时间有关。在针对患者个体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权衡风险与收益。

原始出处:

Lan N, Stocchi L, Ashburn JH, Hull TL, Steele SR, Delaney CP, Shen B. Outcomes of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vs Surgical Resection for Primary Ileocolic Strictures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Aug;16(8):1260-1267. doi: 10.1016/j.cgh.2018.02.035

上一篇: PCCM:南非PICU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

下一篇: Mol Cell:谢明艺团队揭示了核内小...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