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山大学董光辉教授与生态环境部华南所于云江研究员等团队揭示大气污染对儿童ADHD患病风险的粒径效应

时间:2023-05-21 20:34: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很少有研究评估环境颗粒物(PM)暴露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之间的关系。

2023年5月18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董光辉教授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云江研究员团队共同在国际期刊Nature Mental Health 上发表题为“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PMand PM2.5 with symptom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基于一项环境因素暴露—儿童健康效应风险评估的全国大规模儿童调查研究,揭示了大气粒径颗粒物PM1(粒径<1μm)与PM2.5(粒径<2.5μm)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的患病风险存在不同强度的关联,且关联强度存在地区差异,研究结果为大气颗粒物控制管理政策和儿童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片

儿童ADHD和大气颗粒物污染是两大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两者的关联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有研究发现大气PM2.5暴露可增加儿童ADHD的患病风险,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而且缺乏ADHD与亚纳米颗粒物PM1的关联研究。与PM2.5相比,PM1粒径更小,附载的毒性组分更多,可能具有更强的健康损害作用,包括神经系统的毒效应。阐明大气亚纳米颗粒物PM1的健康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目前已成为全球一项重要议题。

该研究是一项环境因素暴露-儿童健康风险评估的全国大规模儿童调查研究(the National Chinese Children Health Study,NCCHS)。2012-2018年期间,在东北七城市、珠三角六城市和新疆喀什地区共招募了164,081名6-18岁在校学生。基于学生的家庭住址,使用整合了地面大气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气象和土地利用信息的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空间统计模型来反演儿童大气PM1和PM2.5长期暴露水平;采用国际标准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进行儿童ADHD症状评估。

应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儿童ADHD患病风险与大气PM1和PM2.5长期暴露的关联,并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关联程度。研究发现,大气PM1和PM2.5长期暴露水平与儿童ADHD的患病风险呈显著的正向相关,这种关联存在地区差异和粒径效应。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性最高,而且亚纳米颗粒物PM1的效应比细颗粒物PM2.5更强(图1)。

图片

图1:大气PM1和PM2.5长期暴露对儿童ADHD患病风险的地区差异和粒径效应

该研究基于全国大样本数据,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提示降低大气颗粒物水平可能对儿童神经发育带来益处,而且在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大气颗粒物的来源、附载成分、粒径比例等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些研究发现,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大气PM1与PM2.5的风险管控和以及大气亚纳米颗粒物PM1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3-00065-5

上一篇: Science子刊:熬夜工作,对男性的伤...

下一篇: Science Translationa...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