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N:慢性心衰患者坚持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行为驱动模型

时间:2023-11-18 21:51: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尽管家庭心脏康复训练有好处,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依从性仍然不理想。影响运动依从性的具体机制尚未证实。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坚持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行为驱动模型,并解释社会支持对运动坚持的潜在驱动机制。

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招募18岁以上且处于家庭心脏康复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一系列自我报告问卷收集定量数据。

共纳入226例参与者,包括101名男性和125名女性。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4.23±6.23岁,大约一半的参与者受过初等教育(47.8%),大多数参与者居住在农村地区(59.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心脏康复训练依从性总分为53.42(SD,7.40),单变量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F=3.828,p=0.023),教育(F=12.577,p<0.001)和疾病持续时间(F=3.145,p=0.045)与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显著相关。

分析表明,运动依从性与运动自我效能感和感知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但与运动恐惧呈负相关。此外,运动自我效能感与感知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与运动恐惧呈负相关。感知社会支持与运动恐惧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感知社会支持能直接正向预测运动自我效能感(β=0.502,p<0.001)和运动依从性(β=0.178,p=0.009),反向预测运动恐惧(β=−0.656,p<0.001)。运动自我效能感可直接反向预测运动恐惧(β=−0.228,p<0.001),正向预测运动依从性(β=0.176,p<0.001)。此外,运动恐惧可直接反向预测运动依从性(β=−0.504,p<0.001)。

在质性研究阶段,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紧密性和同质性成为社会支持对运动依从性有效性的潜在驱动因素。

这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坚持家庭心脏康复训练的行为驱动模型。随后,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探讨潜在机制。运动自我效能感和运动恐惧对感知社会支持和运动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连锁中介作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紧密性和同质性是社会支持对运动依从性有效性的潜在驱动力。因此,有必要尽早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提高运动自我效能,减少运动恐惧,增强运动依从性。

原文出处:

Zhen Yang, Honghong Jia, et al, A behavioural driving model of adherence to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mixed-methods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23, DOI: 10.1111/jocn.16901.

上一篇: IJNS:护士主导的决策咨询方案可提高乙...

下一篇: 欧姆龙率先示范预防医疗开新局:赴约202...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