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发了很多SCI的博士,竟然不知氨溴索是啥!网友困惑:既然你科研好,为啥却硬着头皮干临床?基础用药都不懂,作为博士不应该
时间:2024-01-26 19:30: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发了很多SCI的博士,
竟然不知道氨溴索是啥!
近期,北京某医院一名内科医生在今日头条发布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热议。
文中内容表示,今年科里新引入了一个科博,人很优秀,SCI文章好几篇,在交班学习时讲科研,很让人敬佩!今天大查房,主任随口对他说,xx床加个氨溴索吧!后来他问我:氨溴索是啥?怎么用?我惊讶了一下,默默地把说明书给他!唉,话说,现在医院也是,干临床的就专门干临床,搞科研的就专门搞科研呗!干嘛非要难为呢!
对于已经进科室工作的博士来说,不知道氨溴索是啥,不只是北京这名医生感到意外,其他同行也表示震惊。
要知道,氨溴索常被称为呼吸科的“万金油”,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它的主要作用与功效是化痰,特别是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以增强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进而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容易咳出。不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它很多涉及呼吸道的疾病,如感冒、咽喉炎等,只要伴有痰液问题,都可能得到氨溴索的帮助。
氨溴索广泛的适应症使得它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家庭的必备药物、常识药物,即使不是医生,只要稍加留意也会对氨溴索这种药有所耳闻,作为医学博士,竟然不知氨溴索为何物,难怪很多同行会感到不可思议了。
会做科研不是“挡箭牌”
博士去临床学几个月就真的全都会了?
对于博士进了科室后还不知道氨溴索这种药,同行们持有两种不同的激烈态度和意见。
例如,浙江一名外科医生认为:“一个药是什么、怎么用,看看说明书就会了。一个课题、一篇文章你没有那个学历却是搞不定的,这就叫不可替代,这叫做降维打击!拥有博士学历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你临床的东西在科室跑两个月,基本上就全懂了,但是科研能力、发文章的水平,岂是那些没上过博士的人轻易能搞懂的?”
“这个博士不懂氨溴索,人家只是没接触过临床,只要接触了,人家学起来很容易,看看说明书就可以了。一个科室常规用药用法就那么些,复制粘贴的医嘱也不少,其它生疏的药品自己查药典或者问同事,他学起来可以很轻松。但是,你能考博读博发几篇SCI吗?不能吧!他可以很快替代你,你却替代不了他。所以不要嘲笑人家不懂氨溴索,人家评职称的时候随便发几篇SCI就能比你升的快,到时候你还得求着人家文章能不能带上你的名字。”
山东潍坊一名内科医生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且态度是批评和质疑的,他表示:“氨溴索是基础用药,本科就应该学习过,现在都博士进科收病人了,竟然还一无所知,这确实不应该!现在很多博士只要被发现不懂临床,就会把科研拿出来当做挡箭牌,那么,你当初学医是为了什么?别说是为了搞科研,难道不是为了在临床治病救人吗?如果你学医是为了搞科研,那你现在还跑临床当什么医生呢?为什么不去好好当一个医学科学家?整天用科研打马虎眼,一到临床就现形,这不懂,那不会,还自认为读了博士就比其他人有优越感,难道科研就只是博士才会吗?”
“也不要再说什么博士在临床上跑几个月就能把临床全搞懂了,科研型医生跟临床医生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临床医生考虑的是病人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人文关怀,科研型医生则更多以结果为导向,治病救人过于简单粗暴。我带过一个博士规培生,我们内科需要缜密的分析逻辑,他却从不做鉴别诊断,只要有什么症状就简单判定是什么疾病,在临床上跑了一年还是老样子。我们医院不看重科研,他也没什么用武之地,规培结束后就去高校当老师了。”
博士不懂临床甚至不会看病,并不稀奇。
前些日子,热搜榜上还霸榜一个“医学生学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的词条。
有网友反映,看病住院时,很多硕士和博士在临床中表现不佳,无法给出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询问患者病情后不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也不能给出相对应的诊疗意见,问他们该怎么办,支支吾吾说不上来,一开口就是我帮你问问主任该怎么办,让人很没有安全感。因此,网友给出了评价:别看博士学了十几年,虽然一肚子墨水,但真去治病时,就成了手足无措的哑巴。
还记得国学大学李今庸教授吗?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学》泰斗和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80余年的临床诊治生涯中,李今庸教授主张“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独立编写多部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把一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中医事业。
他曾公开质问:“为何现在的教材越编越厚,医学生的学历也越来越高,但很多硕士生、博士生进了临床后却不会看病?看着博士生不会看病,我着急啊。”李今庸教授的质问,如今还振聋发聩。
太扎心
医院要求文章,自然重视博士
临床能力好不好,医院不会在意
湖北一名麻醉科医生在看到这个话题后,扎心地给出了最真实的一句评论,他说:“就算不懂临床、不会看病又怎样?既然医院引进了这个学博,就没打算让他去看病。现在的风气是医院招的博士越多越好,既能充当门面,又能给医院发文章提高综合排名、赚经费。其实呀,在院领导眼里,一线临床医生干的那些苦力活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和科研大佬帮医院发SCI来说,最不值得一提。风气如此,人家博士承担的更多是科研任务,就不要光盯着人家不会看病的问题了,这很正常。”
这句话真的太真实太扎心,很多医生纷纷破防,他们表示:“难道我们一天看几十个病人,手术做得一流,患者纷纷好评,还比不上博士的一篇文章吗?这是医院呀,在医院评判医生的标准难道不是临床技能的好坏吗?既然有些博士会发文章,那为什么不去做科学家,反而要硬着头皮当临床医生呢?这不是浪费了学历吗?”
博士进了医院后不懂临床,看着像门外汉,这其实很好理解。在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期间,前5年学习本科基础知识,硕士3年做课题,博士3年写文章,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临床。
要知道,会看病从来没有成为过医生晋升的标准,大医院招聘的时候也不会说要会看病的医生,他们只会招聘发了文章的高学历人才,也不管他们懂不懂临床了。当用科学家的标准去衡量医生的医术时,当把文章、课题、基金变成医生晋升的台阶时,不会看病的博士将越来越多,而真正扎根临床、埋头钻研临床、手术做得漂亮的医生将越来越少。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既然你都读了学博,为什么不去人尽其才,去搞科学研究呢?为什么还要做医生?
其实,临床学博去搞研究也很尴尬,学术型硕博毕业后,如果你不去规培,那你就做不了医生,去规培吧,相当于再多花三年时间重头再来,不如一开始读专硕;如果不当医生去搞科研,梦想成为医学科学家,那你又不如生物医学、基础医学类的学术型硕博,人家才是真正的医学科学家。
确实如此,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生物细胞等基础医学知识太少,靠着高中生物那点拿不出来的知识直接读了学术性硕博,知识断层太厉害,想要做医学科研工作,根本比不过生物医学、基础医学类的博士。
或许,临床学术性博士本身是否应该存在就是一个可商榷的话题!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