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电休克疗法诱发的大脑容积变化汇聚成抑郁症的共同因果回路

时间:2024-05-26 13:00:4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电休克疗法(ECT)是最古老、最有效的神经刺激方式之一。然而,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大量的 ECT 神经影像学研究,但其作用机制仍不得而知。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Siddiqi 等人发现,在经颅磁刺激(TMS)和脑深部刺激(DBS)中,一个共同的潜在神经网络与耐药抑郁症的临床反应相关。

神经刺激是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主流方法。神经调控技术对某些神经靶点进行重复性磁刺激或电刺激,但在侵袭性、空间选择性、作用机制和疗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来自美国纽约曼哈塞特费恩斯坦医学研究所行为科学研究所的学者只在研究电休克疗法(ECT)的神经元基础是否同样与这一抑郁因果网络(CDN)相关。我们在此的目的是对接受电休克疗法的三组患者(右侧单侧患者 246 人,位颞侧患者 79 人,混合型患者 61 人)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对皮质和皮质下的体积变化以及电场(EF)分布进行了数据驱动的无监督多变量神经影像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以探索 CDN 内与抗抑郁结果相关的变化。尽管治疗方式(ECT vs TMS 和 DBS)和方法学方法(结构网络 vs 功能网络)不同,但结果发现三组患者 CDN 内的变化模式高度相似(85 个区域的空间相似性:r = 0.65、0.58、0.40,df = 83)。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表达与临床结果相关(t = -2.35,p = 0.019)。这些证据进一步证明,治疗干预措施与抑郁症的 CDN 趋同。

综上,本研究是对 386 名接受 ECT 和纵向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一项综合多变量分析。PCA揭示了与临床结果相关的体积变化的隐藏模式。在 RUL、BT 和 MIX 三组独立的电极放置中发现了相同的模式,这种模式与最近发表的一项对独立的抑郁症患者大样本研究中的共同因果回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优化对包括CDN在内网络的调节可以改善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参考文献:

Argyelan, M., Deng, ZD., Ousdal, O.T. et 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induced volumetric brain changes converge on a common causal circuit in depression. Mol Psychiatry 29, 229–237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3-02318-2

上一篇: J Cosmet Dermatol:痤疮...

下一篇: Nature子刊:脑皮质微结构与脑脊液淀...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