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管理的必备利器

时间:2024-06-06 13:01: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麻醉和手术创伤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血压波动、心脏功能受损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以下简称α1激动剂)逐渐成为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α1激动剂的药理学特点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R)分布于人体各部位的血管表面,其密度和缩血管反应因部位不同而异,α1-AR 亚型分为 α1A 、α1B 和 α1D三种。α1A 、α1B 主要分布在外周血管,而冠状动脉则主要为α1D。临床常用的α1激动剂包括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α1-AR,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从而维持器官灌注和血液供应。具体的药物特点间表1。

图片

α1 激动剂常用方法和推荐剂量

  • 预防性给药避免麻醉后低血压

可在全麻诱导前或者诱导同时给予 α1 激动剂,也可以在椎管内麻醉的同时给予 α1 激动剂,预防诱导后或椎管内麻醉后出现低血压。非心脏手术临床推荐剂量(见表2)。

图片

  • 术中维持血压和循环稳定

术中启用α1 激动剂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图片

围术期低血压的管理

围术期低血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容量不足、心输出量低下等。在排除容量绝对不足和心输出量低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α1激动剂来纠正低血压。α1激动剂能够对抗麻醉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副作用,在适当的容量治疗基础上,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调控支持器官组织微循环,减少对输液的过度依赖。

α1激动剂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

老年患者因脏器功能衰退,心脑血管疾病并存,麻醉状态下全身血管的调节能力减退,容易出现低血压。对于全麻老年患者,可以在麻醉诱导前预防性给药,或者在全麻术中出现低血压时单次或持续给予α1激动剂。对于椎管内麻醉的老年患者,为预防发生低血压,可以在麻醉前适当补充容量,并结合使用α1激动剂。

心血管病患者

心血管手术尤其是在麻醉诱导期和体外循环脱机后早期,容易因血管扩张引起低血压。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系统心脏瓣膜狭窄性心脏病等,使用α1激动剂可以有效纠正低血压,维持心脏前负荷,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心血管手术术中常用剂量(见表3)。

图片

骨科手术患者

骨科手术中,患者常伴有低血容量或贫血,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多,单独应用液体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出现肺水肿。围术期常将α1激动剂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联合应用来维持循环稳定,特别是在脊柱手术和严重创伤手术中,α1激动剂的使用尤为重要。

胸科手术患者

胸科手术术中多采用侧卧位单肺通气,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动脉压会升高,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水肿。在避免过量补液的同时,使用小剂量α1激动剂可以维持体循环灌注压,减少肺内分流,辅助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作用,增加肺血管张力。

妊娠合并心脏病产

妊娠期产妇循环总量增多,围术期麻醉管理复杂。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围术期管理的核心是维持体循环阻力,合理预防性地应用α1激动剂,避免心脏前负荷过多。椎管内麻醉给药前,可以静脉泵注去甲肾上腺素或甲氧明,维持血压稳定,防止产后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α1激动剂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围术期使用α1激动剂时,必须充分评估有效循环血量,尽量配合GDFT,达到合适容量状态。当使用超过推荐剂量的α1激动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时,应积极寻找循环障碍原因,避免过度使用带来的危害。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病患者、孕产妇和特殊手术类型的患者,使用α1激动剂时应特别谨慎,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的原则,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确保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结语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在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合理使用α1激动剂,结合GDFT策略,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器官灌注和血液供应,改善手术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患者,α1激动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有所不同,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俞卫锋,王天龙,郭向阳,等.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 33 (02): 186-192.

[2] 韩宇,谢贵元,郝行卫,等.甲氧明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剖宫产产妇与新生儿血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2).

[3] 张树峰,张许梅,刘晶晶,等.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武警医学.2023,34(8).

[4] 李晓阳,张志强,边庆虎,等.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甲氧明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

上一篇: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

下一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再激活的机制及临...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