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百万粉丝大咖、三甲副主任发问:为啥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了?超73%医生工作多年后治病会谨慎保守,我们找到了原因!
时间:2024-08-15 10:03: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为啥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了?
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资历加深,当医生久了,有时候回忆年轻时候的一些诊疗,就会越想越后怕,感慨当初自己也太大胆了,还好没出意外。在以后的治病救人中,相比年轻时,我们就会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胆小,明明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却犹豫很久,同时又会联想到其它很多东西,迟迟不敢下定论,生怕自己出了差错。
这不是笔者自己独有的感觉,很多同行都应该深有体会。
例如,在全网有着超百万粉丝、任职于黑龙江某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谢医生近期就发表了相同的看法。
他发文表示:“为啥做医生时间越长,越小心谨慎呢?一般医生刚毕业的时候,胆子都很小,小心谨慎,生怕出问题;时间长一点了,了解了一点皮毛,反倒觉得无所不能,胆子越来越大了;时间再长一点,对医学有了敬畏之心,再吃过几次大亏之后,胆子就越来越小了!”
这句话切中肯綮,说的完全就是笔者的情况,数落的也是笔者,真是无比惭愧,直到现在想起来笔者还心有余悸。
想当年刚进科室时,笔者遇到一位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需要做搭桥手术,患者日常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塞,手术前7天要停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
本来一切正常,就等着手术了,术前5天笔者去查房,发现患者竟然吃了一粒阿司匹林,问她为什么要吃,不是嘱咐停药了吗,她乱七八糟回了一通:“我脑子里的血管狭窄的像烟雾一样,我之前已经脑梗过一次了,停药这么多天了,刚刚我心慌得厉害,我好怕我在等待手术的期间再次发生脑梗,所以就吃了一粒,求你了医生,别改我的手术时间。”
我当时胆子也是真大,看了她的造影片子,觉得脑血管的情况也不是那么糟糕,之前科里也没发生过什么术中出血的案例,再加上患者那么可怜,又是农村来的,她也确实等不起,就同意按时手术了。
搭桥术后,患者也没发生什么意外,一切都很平稳,好像围术期内患者服用的阿司匹林威力也就那么回事。其实现在想起来我当初还是侥幸了,直到多年后我才直打冷颤。
后来,我去合肥的省三甲进修,亲眼目睹了类似的案例。也是一名需要搭桥的患者,术前没有停用抗凝药,吃了好多天,医护人员居然还不知情,术中患者突发脑出血,手术没做成还在ICU躺了很长时间。
事实上,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在部分手术前一定要停用的,这些手术包括神经外科颅内手术、脊柱手术、泌尿外科前列腺手术、肝胆外科大手术等,如果不停用,那出血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发生,我们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在合肥大三甲进修的经历真的令笔者感到后怕,当初由于我的无知和大胆,甚至略带自信,没有推迟手术,如果术中真的发生了出血,那真是一辈子都毁了。所以在后来的从医中,所有的医疗行为笔者都特别谨慎,只要有一点拿不定主意的地方,我都不敢轻举妄动,一律寻求上级医生的帮助,也正应了那句话,年龄越大,胆子越小了。
超73%医生工作多年后治病会谨慎保守
“胆子变小”是一种负责的体现
在一份针对医生的投票调查中,问及“你是否也存在年龄越大,越谨慎小心的情况?”“你对刚当医生时的诊疗行为感到过后怕吗?”“是什么导致你的胆子越来越小?”,大约有3050名经过认证的医生进行了投票,结果显示,超73%的医生工作多年后治病会更加谨慎保守,超80%的医生都有过曾对之前的诊疗活动感到后怕的情况。
知名公众号博主、湖南某医院周医生就曾表示:“犹记得我二十来岁时,初出牛庐不怕虎,在四川小县城为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治疗鼻息肉,鼻腔表面麻醉,消毒以后用二氧化碳激光开始烧灼治疗,清除到后鼻甲时患者鼻子通气不完全,我就拿止血钳夹着息肉硬扯,再用激光慢慢地止血,然后纱布填塞。效果非常非常好,愈后也非常非常好!患者及家属送了好多腊肉、鸡蛋以及花椒,感恩戴德!说实在的,当时飘了!觉得自己就是专家!就是牛逼!”
“现在想来却是头皮发麻!后来通过慢慢学习和经历,发现当时的暴力拉扯没有造成大出血、没有引起颅底组织缺失、没有搞死人,真的就是奇迹!祖宗保佑!”
从医多年,我们真的对“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感受颇深。从一开始大胆自信,以为学透了、学精了,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以为意,然后医院、科室一再强调医疗安全、医疗风险、法律法规,我们也见到了好多好多的医患纠纷、对簿公堂、巨额赔偿、患者对医师的人身伤害,到最后大家在医疗上的思想改变越来越大,所有医务人员执业时全部按照标准来执行,讲究证据、精准治疗,首先保证不会因为正常执业而出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好像每个医生都有这么一个“胆子越来越小”的过程,你也可以称之为“医生的成长史”。
对于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这个话题,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郑秋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为什么以前人家说‘医生当得越老,时间越长,胆子越小’,以前年轻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现在体会很深。”
“年轻的时候我考虑的是我只管这个病,我能不能给他做手术,我做的怎么样;现在要考虑的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这个病应该有什么特点,患者需要怎样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会达到哪,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你都必须去考虑,如果去做手术,手术有可能会对病人造成损害,那么你一定要权衡。其次,就是这个手术万一出现意外情况该怎么办?随着你经验的提高,给病人做治疗方案的时候,就会更加谨慎,更加全面,其实这也是一种负责的体现。”
从“愚昧之巅”到“平稳高原”
我们找到了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的原因
前几年媒体曾报道过一个新闻,广西5岁小女孩琪琪因为一颗乳牙松动被家长带到口腔科拔牙。小孩子换牙时乳牙松动是很常见的事,拔掉松动乳牙连麻药都不需要,1秒钟的事。
可是,小女孩拔牙后却出现了大量出血,无法止住,随即休克,转移到ICU进行抢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原来松动的乳牙下面有一个血管瘤,因为松动乳牙太常见了,以至于医生根本没有想到在拔牙前拍张片子看一下,悲剧由此发生。
这种事情发生的可不少,原因就是我们有时候会想当然,以为所有情况都是普遍情况,殊不知发生一个特例,我们就得吃不了兜着走,这个时候胆子小一点,按照规范查的谨慎一点,总是没错的。
其实,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完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这就是所谓的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能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过于自信,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把这种效应套用在医生身上可以发现,起初,年轻医生刚走出院校,学了一肚子的医学知识,觉得无所不知,天高海阔,总想大显身手,此时的他正处在“愚昧之巅”,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但胆子却很大,什么病人都敢上手处理。
随着在临床上见识了越来越多的病例,年龄也越来越长,医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突然觉得自己以前真是太自大了,开始陷入“绝望之谷”,畏首畏尾什么也不敢做了。
之后,再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经验日趋丰富,医生们开始逐渐走上了“开悟之坡”,直至达到“平稳高原”,目光长远,视野开阔,慢慢变得自信且谨慎,此时才是一名成熟的医生,此时才是我们渴望能遇到的医生。
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再到“平稳高原”,这就是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也是当医生越久胆子越小的原因,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这个过程,但我希望,当回首过往的时候,面对那个时期的自己,我们可以非常骄傲和自豪地说,我们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我们是问心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