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流感,症状不典型!女子发热咽痛伴皮疹,这个“传单”可得当心了,警惕别误诊
时间:2024-09-03 23:00: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01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患者,女,18岁,主因“发热咽痛伴皮疹10余天”入院。
患者在10余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3℃,给予布洛芬等退热治疗后可降至正常,伴有畏寒、寒战,有咽痛,2天后咽痛自行好转,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有皮疹,发热前后起病时间不详,双髋部起,后蔓延至全身(躯干、四肢、面部、双足),皮疹高于皮面,有痒感。
就诊于当地医院,查EB病毒衣壳抗原IgG>50 AU/mL,EB病毒核抗原IgG 30.26 AU/mL,尿常规示潜血(+++)。血常规:WBC 6.11x109/L,L% 69%。生化:ALT 138 U/L,AST 87 U/L,ADA 37.7 U/L,LDH 398 U/L。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保肝、抗病毒、抗过敏治疗,皮疹逐渐消退,仍有痒感,体温无明显好转。
后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抗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及衣壳抗原IgG、IgM抗体阳性,ANA核均质型1:100;ASO、CRP、RF(-);PCT 0.12 ng/mL;风疹IgG抗体,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单纯疱疹病毒IgM、IgG抗体均阳性,考虑“药物性皮炎可能”,予甲泼尼龙40 mg/d,连用3天,症状无明显改善。
3天前出现眼睛疼痛,今日下午出现咽痛、腹痛、脐周钝痛,不伴有其他部位放射痛。食欲下降,大便1次/2天,小便正常,近10天体重下降5kg左右,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否认既往其他病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其他传染病史。
诊治过程
01 体格检查
神志清,躯干可见少许红色皮疹,突出于表面,伴痒感,双侧耳周、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1.0cmx(0.5~1.5)cm,触痛(+),可活动,边界清。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黄白色假膜覆盖,咽后壁黏膜充血,心肺可,腹软,脐周钝痛,伴压痛,无反跳痛。
02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8.28x109/L,N% 61.0%,HGB 107.0g/L,PLT 132.0x109/L。血生化:ALT 126.1U/L,AST 163.2U/L,TBIL 18.6μmol/L,DBIL 8.0μmol/L,ALB 32.2g/L,BUN 5.06mmol/L,Cr 64.3μmol/L;EB+细小病毒抗体检测:抗EB病毒衣壳-IgM阳性,抗EB病毒早期-IgM阳性。巨细胞、EB病毒DNA测定(血液):EB病毒DNA<500 copies/mL。腹部彩色B超:未见明显异常。
03 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04 诊断依据
患者为青少年,急性起病,既往体健,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伴皮疹,查体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验示淋巴细胞增高,肝功能受损,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衣壳抗原IgG、IgM抗体阳性,考虑上述诊断明确。
05 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物理降温、补液,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给予保肝降酶治疗及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清淡饮食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皮疹较前明显减退。
02 病例分析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主要通过经口亲密传播(口-口传播),多数预后良好。
国内儿童IM发病年龄较早,高峰年龄为4~6岁。在西方国家,IM的发病年龄较晚,多为青少年和年轻成人。IM潜伏期约为6周,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大,可合并肝脾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多数IM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在发病后1个月可恢复正常,但颈部淋巴结和疲劳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尽管多数IM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脾破裂,上呼吸道梗阻及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严重并发症。
2 临床表现与检查
IM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发热:热型不规则,多为1周,重者2周甚至更久。
②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肿大淋巴结直径一般小于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其特征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但并不化脓。
③咽峡炎: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多有渗出物,部分可合并链球菌感染。
④肝脾大:6岁以下患儿多见,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1~2周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
⑤皮疹:多见于婴幼儿,如丘疹、斑丘疹、红斑及出血性皮疹等,躯干多见。
⑥其他:重症患者可发生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症、中枢或周围神经麻痹、上呼吸道阻塞、急性心肌炎等;
实验室检查中可见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多,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占10%,嗜异性凝集试验(+),EBV-IgM(+)。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增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早期增高不明显,一般发病后5天至2周内才可能出现,需要多次检查提高阳性率;EBV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EBV-IgM可出现在本病感染早期,持续数周,最长可达12周,以EBV-IgM最有特异性,是急性期的主要诊断指标,但同样存在早期阳性率较低的特点。
PCR技术检测核酸病毒载量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于静止性EB病毒携带者来说,由于EB病毒仅少量存在于循环记忆B细胞中,其病毒基因组核酸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 治疗与预后
IM有自限性,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IM死亡率为1%~2%,大部分因合并中枢性或周围神经麻痹等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部分死于脾破裂、心肌炎等疾病。
临床上对于IM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避免过度运动以防止发生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及使用激素治疗,目前国内外仍存在争议。有学者比较了抗病毒治疗与非抗病毒治疗对IM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者在急性期热程,咽峡炎的改善,淋巴结、肝、脾开始缩小的时间及异型淋巴细胞计数恢复至小于10%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认为无须使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能会使部分患儿出现白细胞下降、粒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等明显的不良反应,综合考虑,临床上无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抗菌药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且应避免使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等,因其可显著增加出现多形性皮疹的可能。重型患者可使用激素缓解咽喉水肿或并发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小儿重症患者可联合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缩短病程。
总之,IM首发症状的不同及不典型性易造成误诊、漏诊,临床上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并注意结合实验室检查甚至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做到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对于是否应用抗病毒治疗及激素治疗,应注意结合病情考虑,并做到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 艾军红,谢正德,申昆玲.EB病毒及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 31(22):4.
[2] Sylvester JE, Buchanan BK, Silva TW.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Rapid Evidence Review. Am Fam Physician. 2023;107(1):71-78.
[3] Naughton P, Healy M, Enright F, Lucey B.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diagnosis and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Br J Biomed Sci. 2021;78(3):107-116.
[4] 薛立军.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389-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