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细菌变身“肿瘤杀手”:改写癌症治疗规则的突破性发现
时间:2025-03-05 12:09: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引言
在与癌症的博弈中,研究人员首次教会了细菌"精准制导"——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沙门氏菌DB1,不仅能在肿瘤内部建立"生物堡垒",更破解了困扰免疫治疗数十年的核心矛盾:如何让免疫系统在抑制炎症风暴的同时,精准激活抗癌大军?3月3日这项发表于《Cell》的突破性研究“Bacterial immunotherapy leveraging IL-10R hysteresis for both phagocytosis evasion and tumor immunity revitalization”揭示,答案竟藏在一种名为IL-10受体(Interleukin-10 Receptor, IL-10R)的蛋白质独特的"分子记忆"中。
传统癌症治疗如同盲人摸象:化疗放疗无差别攻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而DB1工程菌展现的则是"外科手术"般的精准:静脉注射后,99.9%的细菌在72小时内定向定植于肿瘤,通过分泌溶血素凿穿实体瘤的铜墙铁壁,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能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叛军"重编程为抗癌精锐——让巨噬细胞变身"生物制药厂"持续分泌IL-10,使耗竭的CD8+T细胞恢复战斗力,同时巧妙利用中性粒细胞的分子特性形成保护屏障。
研究团队发现,这种"一石三鸟"的疗效源于IL-10受体独特的滞后现象:当肿瘤局部IL-10浓度突破3 ng/mL阈值,会触发STAT3信号通路的自强化循环,使免疫细胞的IL-10R表达产生"分子记忆"。这种机制如同给抗癌细胞装上"持久电池",即便IL-10浓度下降,免疫激活状态仍能长期维持。在27种人类实体瘤样本中,82%存在这种IL-10R高表达特征,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路。
当黑色素瘤小鼠注射DB1后,不仅原发肿瘤完全消退,更对二次攻击建立免疫屏障,肺部转移灶减少90%。这预示着癌症治疗可能迎来范式转变:从"对抗肿瘤"转向"教育免疫系统"。这项发现不仅破解了细菌疗法的世纪难题,更揭示了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的通用密码——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一针"智能菌剂"就能唤醒身体沉睡的抗癌潜能。
癌症治疗新纪元:当细菌成为抗癌战士
在实验室里,一只患有晚期黑色素瘤的小鼠正在创造医学奇迹——它的肿瘤在注射一种改造沙门氏菌三周后完全消失。这并非偶然,而是发表于《细胞》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DB1,成功突破肿瘤免疫治疗的三大难题:精准靶向、免疫抑制微环境重塑和长效免疫记忆建立。
传统癌症治疗如同"无差别轰炸",而DB1展现的则是"智能导航"般精准。研究数据显示,单次静脉注射后,99.9%的DB1在72小时内精准定植于肿瘤组织,而在心脏、肝脏等正常器官中的存活率仅0.1%。这种靶向性源于其独特的基因设计:携带的缺氧响应启动子(hypoxia-responsive promoter)使其仅在肿瘤的低氧环境中激活增殖,而分泌的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 listeriolysin O)如同"分子电钻",帮助细菌穿透实体瘤致密的细胞基质。
破解免疫悖论:IL-10受体的双面人生
癌症免疫治疗长期面临一个矛盾命题:如何既抑制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又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这项研究首次揭示,白介素10受体(IL-10R)的滞后现象(hysteresis)正是破解这一悖论的关键钥匙。
IL-10是免疫系统中的"矛盾分子"——既能抑制炎症反应,又能激活特定免疫细胞。研究发现,当肿瘤微环境(TME)中的IL-10浓度短暂升高至3 ng/mL阈值时,会触发IL-10R表达的自强化循环:激活的STAT3蛋白直接结合IL10RA/IL10RB基因启动子,形成持续的高受体表达状态。这种"分子记忆"使免疫细胞在IL-10浓度下降后仍保持高响应性,如同按下开关后持续发光的灯泡。
工程菌DB1:肿瘤微环境的智能重塑者
DB1的设计堪称合成生物学的典范之作。研究团队在沙门氏菌SL7207基础上进行了三重改造:
缺氧激活开关:将必需基因asd置于缺氧响应启动子控制下,使细菌仅在肿瘤低氧区增殖
免疫穿透模块:引入李斯特菌的hlyA基因,分泌LLO蛋白破坏肿瘤细胞膜
安全控制元件:敲除内毒素基因msbB,降低全身炎症风险
这种精密设计带来惊人疗效:在膀胱癌、黑色素瘤和结肠癌模型中,DB1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超80%,实验动物100%长期生存。更令人振奋的是,治愈小鼠对同种肿瘤的二次攻击完全免疫,肺部转移结节减少90%,证明其能建立长效免疫记忆。
免疫细胞的重编程:从"叛军"到"勤王师"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常被"策反"为帮凶,但DB1通过IL-10信号成功实现细胞重编程:
巨噬细胞(TAMs)的转变
DB1激活Toll样受体4(TLR4)信号,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大量分泌IL-10。这些IL-10通过正反馈循环,使巨噬细胞自身IL-10R表达提升5倍,形成持续的抗癌信号放大器。
中性粒细胞(TANs)的驯化
虽然中性粒细胞是清除细菌的主力军,但DB1巧妙利用其IL-10R高表达特性:局部高浓度IL-10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在肿瘤核心区形成直径1mm的"安全区",使细菌免受攻击的同时,保留其激活T细胞的功能。
CD8+T细胞的逆袭
驻留记忆T细胞(TRM)是长期免疫监视的关键。DB1使肿瘤内TRM细胞比例从70%升至近100%,其中PD-1+TIM-3+耗竭亚群虽表面"疲惫",但杀伤活性提升3倍。单细胞测序显示,这些细胞高表达颗粒酶B(GZMB)和穿孔素(PRF1),形成"休眠杀手"军团。
癌症的共性密码:IL-10R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分析了27种人类实体瘤样本,揭示惊人发现:
跨癌种共性:82%的肿瘤(22/27)存在IL-10Rhi免疫细胞,其中胰腺癌、肾癌阳性率达90%
治疗潜力标志:肝癌患者肿瘤内CD8+T细胞的IL-10RA mRNA是正常组织的8倍,且体外添加IL-10可使细胞毒性基因表达提升4倍
耐药性启示:对PD-1抑制剂无效的黑色素瘤患者中,IL-10Rhi T细胞比例不足10%,提示其可作为疗效预测标志
这些发现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检测肿瘤活检组织的IL-10R表达水平,可能筛选出最适合细菌免疫疗法的患者群体。
从实验室到临床: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DB1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卓越,转化为人类疗法仍需突破三大关卡:
安全性平衡术
虽然DB1在正常组织中的定植率仅0.1%,但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敏感性可能更高。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双锁"安全系统:除缺氧激活外,添加只能在肿瘤特异代谢物存在时表达的基因开关。
实体瘤异质性难题
针对乳腺癌、胶质瘤等血管稀疏的"冷肿瘤",研究团队尝试给DB1装备血管生成因子(VEGF),促进细菌在肿瘤深部的渗透。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改造使定植效率提升3倍。
联合治疗新策略
在结肠癌模型中,DB1与抗PD-L1抗体联用,使完全缓解率从40%提升至75%。机制研究表明,DB1可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CD28共刺激信号,逆转T细胞耗竭。
未来已来:合成生物学重塑癌症治疗格局
这项研究标志着癌症治疗进入"活体药物"新时代。DB1的成功揭示了两大范式突破:
滞后现象的医学转化:首次利用生物分子的记忆效应实现治疗增益
免疫微环境重编程:通过单一菌株同步调控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研究团队正在开发第二代智能菌株:携带可诱导分泌IL-15的基因回路,能在定植后持续激活NK细胞。更长远的目标是创建"细菌药厂",使其在肿瘤内原位生产抗体药物,将实体瘤转化为"抗癌疫苗工厂"。
我们正在教会细菌识别癌细胞的“指纹”,未来或许只需一针工程菌,就能唤醒身体沉睡的抗癌潜能。这场医学革命,正在改写人类与癌症的百年战争史。
从令人闻之色变的致病菌,到精准打击肿瘤的智能战士,DB1的故事诠释了生命科学的奇妙转化。随着合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深度碰撞,或许不久的将来,癌症治疗会像接种疫苗般简单——以菌治癌,不再是天方夜谭。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