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病变血管斑块形态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风险和临床结局

时间:2023-07-05 17:17: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后,尽管优化了二级预防,包括积极的降脂策略,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纤维帽破裂(RFC)和完整纤维帽侵蚀(IFC)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两种主要机制。抗炎疗法是对抗残余心血管风险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但最能受益的患者亚群仍不明确。目前尚不确定RFC-ACS与IFC-ACS的临床结果是否不同,以及这是否受到特定炎症反应的影响。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 Heart 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前瞻性、平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项目探究了病变血管表型对ACS患者炎症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该分析纳入了398例连续就诊的ACS患者,其中62%为RFC-ACS患者,25%为IFC-ACS患者。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心源性死亡、复发性ACS、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和2年后靶血管血运重建的综合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在基线和90天后对患者进行炎症谱分析。IFC-ACS患者的MACE+发生率低于RFC-ACS患者(14.3% vs. 26.7%,P=0.02)。在368 plex蛋白质组学分析中,与RFC-ACS患者相比,IFC-ACS患者的炎症蛋白质组表达较低,包括白细胞介素-6和与白细胞介素-1β反应相关的蛋白质。IFC-ACS后3个月,循环血浆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从基线时开始下降(P<0.001),但在RFC-ACS后保持稳定(P=0.25)。无MACE+的RFC-ACS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下降(P= 0.01),而MACE+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此可见,该研究显示IFC-ACS后明显的炎症反应和较低的MACE+风险。这些结果增加了研究人员对与不同斑块破坏机制相关的炎症级联反应的理解,并为ACS患者的个性化抗炎治疗分配提供了依据,这一策略值得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原始出处:

Teresa Gerhardt.et al.Culprit plaque morphology determines inflammatory risk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3.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d334/7210067

上一篇: “早期接触点”再发力!瑞福再批新适应症,...

下一篇: Nature子刊:年纪大了大脑退化?注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