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C 2021|孔祥清:高血压诊疗新靶点

时间:2021-08-21 20:02: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高血压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易出现脑卒中、心梗及肾衰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以及高血压调控对于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必要性,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得到了重视,针对高血压治疗新靶点的相关研究亦层出不穷。2021年8月19日第三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教授结合近年开展的相关临床研究,论述了肾周脂肪与血压调控的相关性。

高血压管理现状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导致的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以及社会负担,其中非洲区域发病率最高(46%),而美国区域发病率最低(35%)(图1)。

图1. 2008年全球25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医学领域仍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的2022年和2030年的总体目标中,重大慢性病的防治是重要一环,高血压也包含在内。尽管国内积极采取措施、提倡高血压管理,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始终呈现升高趋势,国内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降压药物的使用是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如今全新的高血压防治技术层出不穷(诸如颈动脉窦房结刺激器和射频消融肾交感神经术),但这类侵入性治疗策略既没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也会面临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高成本的困扰,从性价比考虑远不如药物治疗。然而在长期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长时间、大量服用降压药物也会造成诸多副作用以及高昂的费用负担,最终导致患者顺应性降低。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治疗新靶点,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当前高血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血压治疗新靶点探索——肾周脂肪

早在2004年发表于Ann Intern Med以及2014年发表于JACC的研究,就已经证实了内脏脂肪以及腹膜后脂肪是突发性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体内内脏脂肪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子,其堆积程度与心血管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并可促进高血压发生。于2015年发表于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肾周脂肪与血压升高之间的关联性。

为深入探索肾周脂肪与高血压的关联性,目前国内也在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包含了三组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盐饮食诱导高血压大鼠(HSD)以及高脂饮食诱导高血压大鼠(HFD),大鼠均接受了肾周、腹股沟和附睾脂肪的手术切除。研究过程中以尾动脉收缩压作为连续血压监测结果、以动脉内血压作为急性期血压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为普通饮食的正常血压大鼠。

研究结果显示在行脂肪切除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降低持续20周,SBP平均降低25 mmHg、DBP平均降低23 mmHg(图2)。高盐饮食诱导高血压大鼠和高脂饮食诱导高血压大鼠在进行脂肪切除术后血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前者SBP平均降低30 mmHg、DBP平均降低23 mmHg,并维持了8周(图3);后者SBP平均降低20 mmHg、DBP平均降低15 mmHg,并维持了7周(图4)。除此以外,肾周脂肪的切除不会影响正常大鼠的血压情况,且腹股沟和附睾脂肪的切除对于所有大鼠的血压情况均无影响(图5、图6)。由此可见,仅肾周脂肪对于病理性高血压调控具有一定效用。

图2. SHR血压降低与肾周脂肪切除相关

图3. HSD脂肪切除术后血压降低

图4. HFD脂肪切除术后血压降低

图5. 腹股沟脂肪切除对血压无影响

图6. 附睾脂肪切除对血压无影响

在上述结论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发现肾周脂肪切除后大鼠的交感神经活性降低60%(图7),与之相反,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150%(图8)。由此,可以推测肾周脂肪可能是血压调控的扳机点,可以通过神经中枢引起对于血压的调节,最终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的降低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升高。

图7. 肾周脂肪切除后交感神经活性降低60%

图8. 肾周脂肪切除后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150%

总 结

高血压是当前严重危害全球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关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索以及相关药物的研发将始终是医学界的热点关注内容。研究证实,内脏脂肪堆积是高血压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肾周脂肪组织可以通过失活交感神经系统干预病理性高血压,降低患者血压。因此,肾周脂肪可能是高血压的潜在影响因素,在未来仍需更多相关研究证实这一内容。

上一篇: 凌云鹏教授团队圆满完成INSPIRIS ...

下一篇: Radiology:内皮剪切应力与冠状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