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血小板聚集居然是寄生虫“伪装”的?

时间:2021-12-12 18:03: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 言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黑热病的病原体。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是感染阶段。无鞭毛体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内,是致病阶段。

黑热病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寄生于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大、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全血细胞减少等[1-2]。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例由于血常规血小板减低,触犯复检规则,涂片镜检10×10倍镜下发现疑似“血小板聚集”,换成10×100倍镜下发现“血小板聚集”疑似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最终经河北省疾控中心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例。

案例经过

患者,男,53岁,主因间断腹痛1个月于2021-08-04就诊于我院胃肠外科门诊。病例特点: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左侧腹痛,左腹部突起包块,食欲减退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间断出现,疼痛不剧烈。

查体:T 36.2℃,P 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8/95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口后无紫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静脉无充盈,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心律齐,腹软,左侧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左侧腹部可见突起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流行病史:该患者一直在四川省务工,于2天前回到沧州市。

CT报告结果示:肝硬化,脾大,门脉增宽;食管胃底静脉及脾静脉迂曲扩张;肝内多发低密度,建议进一步检查;盆腔少量积液;腹腔局部脂肪间隙模糊。

血常规报告结果示:白细胞计数2.84×109/L,淋巴细胞计数0.75×109/L,血小板计数41×109/L。片中可见寄生虫。见下图。

外周血形态示:片中可见寄生虫,疑似杜利体,建议多次采血或骨髓穿刺。

▲血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瑞姬染色10×100

末梢血涂片报告分析

乙肝六项结果示:该患者为乙肝小三阳患者。

胶体金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检测结果:阴性

最终经河北省疾控中心确认,该患者被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

案例分析

该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左侧腹痛,左腹部突起包块,食欲减退无发热。CT报告结果示:肝硬化,脾大,门脉增宽;食管胃底静脉及脾静脉迂曲扩张;肝内多发低密度,建议进一步检查;盆腔少量积液;腹腔局部脂肪间隙模糊。

乙肝六项结果示:该患者为乙肝小三阳患者。因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低触犯血常规复检规则,进行涂片复检发现疑似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而考虑内脏利什曼病。最终经河北省疾控中心确认,该患者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

案例总结

本人认为该病例有几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及检验同仁的注意:

1、检验人员一定要重视血常规复检工作。在医疗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为患者提供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据信息,但不能识别细胞形态以及血液中非血液成分,不能综合分析检验结果。显微镜可以有效识别细胞异常形态以及非血液成分的出现,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提高检验的准确度,进而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2、该患者主因间断腹痛而就诊,医生初步印象:腹痛待查,肝脾肿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容易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由于该患者没有发热症状,因此临床医生往往不会考虑内脏利什曼病。

3、内脏利什曼病的诊断以外周血或者骨髓中查找到杜利体为金标准,如果临床症状符合或者患者有流行病史,一定要多次采血或骨髓穿刺查找病原体。

4、据相关文献报道,在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其典型症状为不规则发热,通过本病例说明不规则发热不是该病必须的诊断条件。如果以不规则发热作为筛查内脏利什曼病的必要条件,可能会造成漏诊误诊,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该病例希望能够引起临床医生和检验界同仁的重视,对于寄生虫检验和筛查一定要重视,同时要掌握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症状及寄生虫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严防漏诊误诊,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造福患者、造福社会。

上一篇: 关于白带常规常见的两点分歧认识和自动化分...

下一篇: Journal for Immunoth...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