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详解|“前踝”骨折的特点、分类及治疗

时间:2022-01-30 11:17: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一、概述 胫骨前结节为下胫腓韧带的止点,踝关节骨折常合并胫骨前结节的撕脱骨折,通常称为“chaput结节”,又称“前踝”图片 图1 胫腓骨远端“四踝”结构。包括内踝、外踝、前踝及后踝。


 

下胫腓前韧带附着于前踝,提供35%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同时对踝关节骨折,下胫腓韧带的存在可以有效防止距骨外旋。 有效复位固定前踝骨折,在恢复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方面至关重要。移位的前踝骨块,反而可能影响外踝的复位固定。 图片 图2 下胫腓前韧带附着于胫骨前结节及腓骨前结节(wagstaffe/Lefort)。前踝骨折通常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

 

二、分类

前踝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及与关节面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图3):

   I:前踝关节外的撕脱骨折;

   II:前踝骨折累及关节面及胫骨腓切迹;

   III:累及关节面且关节面存在压缩。

图片 图3 前踝骨折的分类。

 

在X线上,合并外踝骨折的前踝骨折患者,在踝关节正位可见双皮质影,在侧位上可见前方的游离骨块,提示前踝骨折(图4)。 图片 图4 在正位上可见双皮质影(a),侧位上可见前方移位骨块(b)。
前踝手术治疗的目的包括以下三点: 一即希望重建前踝骨-骨愈合,以重建下胫腓联合稳定性;二是对于复杂踝关节骨折,前踝的复位固定有利于外踝的复位固定;三是对关节面塌陷的前踝骨折,需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

三、手术指征

前踝骨折手术指征如下: 胫骨远端关节面台阶≥2mm; 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 累及胫骨腓切迹的骨折,伴移位; 伴有外踝骨折的前踝撕脱移位≥2mm; 非移位的前踝撕脱,伴有下胫腓不稳。

四、手术方式

1.体位

前踝骨折手术体位可采用仰卧位俯卧位漂浮体位。对只需固定前踝骨折患者,可采取仰卧位,对合并需后侧钢板固定的胫骨骨折患者,可采取俯卧位,但需确保膝关节可屈曲,以便固定前踝。如需前后辅助固定胫骨骨折,则可采用漂浮体位。

图片

图5 仰卧位。

 

图片

图6 俯卧位。

 

2.关节外下胫腓前韧带撕脱骨折(Extra-articular avulsion of the AITFL

前踝在体表上可明显触及,通常可直接通过体表按压明显部位作切口,应避免损伤胫骨前方肌腱及神经(图7)。

图片

图7 手术切口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图8 该影像片所示患者为62岁男性,旋前外旋IV°损伤。可见前踝撕脱骨折,未累及关节面,外踝C型骨折,后踝骨折。

 

图片

图9 该患者采用俯卧位,先通过后外侧切口置入后方钢板固定后踝,后同一切口在腓骨后外侧置入钢板固定外踝。


图片

图10 在固定后踝及外踝后,将膝关节屈曲,从踝关节前方切开,置入锚钉。


图片

图11 固定撕脱骨折与胫骨前结节。


图片

图12 术后2年复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


3.累及关节面及胫骨腓切迹的前踝骨折(Fracture of the anterlateral tibia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joint and tibial incisura 图片

图12 如骨折块足够大,可在直视下通过点式复位钳钳夹复位后,予以克氏针内固定。


图片

图13 也可通过2.7mm的皮质螺钉固定,如前踝骨块较薄、易碎,可通过添加垫片增加接触面。通常踝关节所有骨折部位均固定后,可以达到下胫腓联合稳定,无需增加下胫腓螺钉。在术中可通过hook试验评估。


4.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的骨折(Fracture with impaction of the anterolateral tibial plafond

图片

图14 55岁女性,交通伤。CT矢状位(a)、横断位(b)和三维重建可见前踝骨折,关节面塌陷。


图片 图片

图15 接图14患者。该病例需将前方骨皮质翻起,按压恢复关节面平整后植骨支撑,复位后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图片

图16 接图14患者。该病例复位后予以前方钢板固定,由于骨折线累及内踝,内踝也予以钢板固定。


五、总结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胫距关节面匹配,其中包括骨性关节面的匹配及周围软组织的平衡。内外踝或后踝的固定通常被手术者所重视,而合并的韧带损伤可能有所忽略,或在踝关节不稳症状发生后二期治疗。 对前踝骨折,撕脱骨折可能不影响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易会术者忽略。有效固定前踝骨折,无论是采用锚钉、克氏针或螺钉、钢板等,是恢复踝关节稳定的关键。

上一篇: Stroke:急性缺血性卒中、左心室射血...

下一篇: JEADV:二期梅毒中罕见的神经性和耳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