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纪念高冠华逝世20周年特展:当代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缺什么?

时间:2019-11-14 20:11: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纪念高冠华逝世20周年特展:当代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缺什么?

“壮采境界——纪念花鸟画大师高冠华逝世20周年”特展于11月10至17日在涵芬楼艺术馆开展。该展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名人书画专业委员会、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联合主办,续鸿明策划。

△ 邵大箴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高冠华先生在生前是享誉海内外的大艺术家,他的作品现在越看越新鲜,让人感动。他的画格调很高,意境很深。我多年不看他的作品了,今天挂出来一看,非常大气,富贵而又优雅,很值得今天艺术界学习。

高冠华弟子、画家刘少镛说,高冠华先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美术教育家、学者,也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书画大师,是我们学生最崇敬的德艺双馨的老师。高先生是向潘天寿先生学习,继承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潘天寿先生像一座大山,或者比喻他是一棵大树,在这个山下、树下要想成长的,只是小的花卉和野草,如果在大树下还要长出大树那是很困难的。高冠华先生却能“上撷宋元诸家之长,下究青藤、八大、缶老之奥”,独辟蹊径走出自己创新之路。高冠华先生能够在潘天寿先生这棵大树下慢慢茁壮成长,也长成一棵大树,非常难能可贵。

活动方开展以“从高冠华作品谈当代写意花鸟画的传承和出新”为主题的论坛。

△ 论坛嘉宾

以下是论坛现场嘉宾发言摘要:

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美术评论家):

当前写意画进入低谷,中国画坛出现了三个问题:第一是精致画,第二是制作画,第三是工匠画。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画发展起来就危险了。现在繁荣是真的繁荣,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画家、画展、作品,但是,如果都想和照相机媲美,跟电脑竞争,艺术的危机来了。写意画最重要的是笔墨精神,如何能有文化的内涵?现在看高冠华先生的画,画的有骨头,有气质,又温润,都很精彩。画的题材也广泛,每张画都有创意,都不雷同。重新看高先生的作品,的确是一种享受。

杨维民(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当代中国画坛谈不上危机,但是问题存在。年轻的画家急功近利,缺乏历练和沉淀。还有一个问题是,写意画这些年出现了苗头,像书法写丑书一样,不讲究。工写本相宜,工笔画也是中国画大范畴之内的,也要讲究写意性。写意是中国画的精神,要坚守这种写意性,但是写意绘画也要不失中国文人画的讲究。

当下大家对花鸟画的发展,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很不满意。花鸟画本身难度很高,需要学问、修养、笔墨功夫和技巧,需要相当时间的锤炼,很高的修养,才能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状态。不是说花鸟画家不努力,花鸟画比山水、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相当的难度。花鸟画就那几笔,每一笔都需要有语言,每一笔都要精确,不能含糊。

李文亮(画家):

看过展出的高冠华作品,结合当下写意花鸟画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不管怎么创新,中国画不能脱离“笔墨”二字,笔墨是底线。我一直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内骨,没有了笔墨,中国画就没有生命力。而且笔墨的命在书法,书法的专业程度、深度,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深度。艺术用文化做支撑,没有文化的艺术,就不可能提高到我们认为的精神、思想的层面上去。高先生人品好,对生活感受也很深,对艺术真诚的态度,比当下很多人都有高度。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客观而言,与人物画、山水画相比,写意花鸟画在今天遇到的问题更多,难度也最大。“现在的花鸟画家、写意画家,敢在画上题字的不多,自作诗题跋的更少。”坦言,今天是大时代,看全国美展作品也好,主题性绘画作品也好,真正配得上大时代的作品有限。从题材、画法上,传统的应变上,花鸟画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画种。今天重读高冠华的画,看到“壮采境界”,对当代的花鸟画家会有重要的启示。

刘尚勇(艺术品拍卖资深专家):

高冠华先生的作品是新中国美术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他从艺还是从事教学,在美术界、美术教育界都有崇高的威望。在拍卖市场里面,我们看到高冠华作品出现的频次不多,所以没有机会深入挖掘他的市场价值,在市场上和在公众层面上,认知的还不是很到位。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文化宝库,这是一座可以挖掘的金山银山,未来对高冠华先生市场价值的深入发掘,将是众多有识之士一项重要的任务。

△展览现场图

据悉,这是继中国美术馆2007年展出“诗韵丹青——高冠华花鸟画展”、南通博物苑2011年展出“香远益清——高冠华花鸟画展”之后,高冠华作品的又一次集中亮相。

△ 《黄菊满园一品红》

此次展览共展出高冠华家人珍藏的其精品45幅,包括《黄菊满园一品红》《横塘飞雪》《杨柳垂条条春来似舞腰》《个山僧大意》《暮色苍苍一片》《雨声滴破荷声》等代表作,以此追思、纪念花鸟画大师高冠华,展示其高雅艺品,弘扬其艺术精神。

高冠华简介

△ 高冠华

高冠华(1915—1999),江苏南通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导师。1940年国立杭州艺专国画系第一届毕业生,师从潘天寿,毕业后留校任教。受徐悲鸿、丰子恺提携,在多地举办个展。徐悲鸿称其“画而通于书者”“所谓壮采极高境界也”。潘天寿也有诗赞曰:“赚得空山与水隈,老松疏竹复寒梅。霜余雨后斜真好,径自青藤雪个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先后达50年之久,担任写意花鸟画教授,教绩显著,桃李遍天下。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创造性风格和极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编/刘珊珊 审/任慧

上一篇: 原创俄国输在时间上,日本赢在输不起,日俄...

下一篇: 原创最年轻“谋女郎”,15岁被文章夺去初...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