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闭环流通机制让人民币在非洲“转”起来
时间:2019-11-15 11:39: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外汇天眼APP讯 : 非洲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土,既是中国对外援助、工程承包和贸易投资的热点区域,也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本文从必要性、可行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推进人民币在非洲的国际化进行了分析阐述。
在非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当前人民币国际地位与我国经济贸易体量不相匹配
自2009年人民银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较大进展,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频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达到5.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业务达2.66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值,比上年增长62.2%。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以来,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进一步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比升至1.89%,超过澳元(1.62%)和加元(1.84%),成为次于美元(61.7%)、欧元(20.7%)、日元(5.2%)和英镑(4.4%)的世界第五大储备货币。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低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2018年,我国GDP占全球约15%,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总额约12%。而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2019年3月,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占比仅为1.89%。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额中仅占4.0%。上述两项指标均落后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储备货币。
二、非洲有望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市场驱动的渐进过程,但若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突破口,可能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眼全球,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本身就是国际储备货币,并且这些国家对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怀有战略上的警惕性。二是因为我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地位,且出口商品相对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不利于人民币输出。
而非洲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土,既是中国对外援助、工程承包和贸易投资的热点区域,也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很大空间。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非共办理人民币跨境业务收付金额381.12亿元,同比增长112.8%,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多个项目。
在货币合作方面,我国已与南非、摩洛哥、埃及和尼日利亚等四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总计730亿元人民币,并且人民币还实现了与南非兰特等货币的直接交易,便利了中非企业的贸易与投资。
在人民币清算方面,我国已在南非和赞比亚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同时,非洲地区的商业银行还积极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来自16个非洲国家的28家银行成为CIPS间接参与方。
在储备货币职能发挥方面,自人民币加入SDR后,南非、尼日利亚等8国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
三、推动非洲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保护在非中资企业经济利益
伴随中非各领域合作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进非洲。据了解,由于美元是国际主要结算货币,而非洲国家当地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较大,并且由于美元汇出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非中资企业普遍对汇率风险和汇兑困难表示担忧。
在非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
一、中非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为非洲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驱动力,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突破
从双边贸易总量看,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与非洲进出口总额为20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超出我国同期外贸总体增幅7.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非洲出口10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自非洲进口9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我国对非洲贸易顺差56.3亿美元,同比降低70%。
从双方贸易产品结构看,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非洲主要对我国出口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货币选择理论认为,坚挺且稳定的货币更容易成为双边贸易的结算货币。当贸易品为差异性较大的制成品时,贸易通常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结算。显然,相较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我国对非出口的产品异质性更强,而且人民币币值更坚挺稳定。由此可见,以人民币作为中非贸易结算和计价货币不仅拥有广阔的现实基础,更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对非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不仅是人民币走进非洲的基础,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一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战略。当前,人民币周边化已经有了很大进展,正处于区域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区域化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中非贸易快速发展为人民币走进非洲提供了实体经济支撑,有助于增强非洲区域内人民币结算、计价等国际货币职能,夯实人民币区域化基础,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突破。
二、对非洲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为资本项下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新局面,尤其是非洲巨大的基建投资缺口为人民币投融资提供广阔空间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模式主要是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经常项目为主的人民币国际化。这种初级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模式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依赖程度较高,长久来看难以持续。随着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将打开新窗口,依赖经常项目单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局面有望被打破。目前,非洲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非洲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在非洲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超过3700家,几乎遍布非洲每一个国家。
此外,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非洲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求。据非洲开发银行2018年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非洲基础设施需要每年投入1300亿至1700亿美元。而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已占据一席之地。2017年,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为7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2亿美元,由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遍布非洲大陆。展望未来,中国有条件成为非洲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的组织指导者和主要的资金供给者,人民币也有望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中非之间的大宗商品贸易为人民币发挥大宗商品计价职能提供了支撑
非洲国家不少都是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国,而中国又是大宗商品消费大国,但当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几乎都由美国掌控,使得大宗商品经常面临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风险。如果中非大宗商品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非洲国家不仅可以有效规避美元计价产生的汇率风险,还可以稳定中国市场的进口需求,有利于非洲国家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对双边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非洲54个国家使用40余种货币,缺乏域内主导货币,这也为扩大人民币在非洲区域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中非贸易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将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在非洲区域的接受程度、使用程度和流通程度将不断提高,非洲有望成为仅次于东南亚地区的第二大人民币区域化市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掣肘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但目前整个非洲的人民币国际化仍处初期阶段,不仅人民币跨境业务收付金额占中非跨境往来资金总额的比例仍然偏低,对非投资与信贷融资中人民币资金使用不足,而且非洲居民和企业对人民币的认知度普遍不高,未来在非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面临一些掣肘和问题。
一、非洲人民币闭环流通机制尚未建立,这是在非洲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从调研情况看,由于非洲人民币来源不足,加上人民币在非洲使用环境不佳、存量人民币资产缺少投资渠道等问题,因此涵盖人民币输出、人民币在非流通使用、人民币回流三个环节的闭环流通机制尚未建立。这是在非洲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非洲人民币来源不足主要受两个层面因素影响。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对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贸易仍处于顺差地位,不利于人民币输出。二是从微观层面看,包括我国出口企业在内的企业主体惯于采用美元结算,使用人民币结算和计价的动力不足;资本项下人民币使用仍面临政策、惯性等方面制约。
人民币在非洲使用环境不佳还表现在中资商业银行在非洲的覆盖率比较低,人民币金融服务无法有效满足相关需求。虽然国内金融机构在非洲陆续建立了覆盖清算、现钞、结算、兑换、存款、贷款、工资代发、交易、债券、投资等人民币全系列产品,但由于覆盖面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仍无法有效满足中资企业广泛的金融服务需求,非洲本地客户更是对人民币业务知之甚少。
存量人民币资产缺少投资渠道制约了当地企业和居民使用、持有人民币的热情和意愿。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狭窄,海外投资产品还显不足。
二、美元使用惯性是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进程的重要障碍之一
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美元在非洲大部分国家存在货币使用惯性,短期内难以改变。中资银行机构布局不足也加剧了当地企业和居民转换国际币种的成本,提升人民币在非洲国家贸易与投资过程中的使用难度。此外,虽然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已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但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交易的计价货币仍是美元,推动中非大宗商品贸易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存在较大难度。
三、部分地区政治、经济、金融风险较高,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挑战
一是政治风险需密切关注。非洲国家政治体制、文化历史和宗教状况千差万别,部分地区民族矛盾、内部纷争时有发生,政治稳定性较低,推动非洲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面临安全挑战。
二是经济风险主要体现为公共债务风险较高。非洲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开放程度不高,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政府财政负担较重,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较高。
三是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外汇管制和汇率波动方面。由于非洲国家的经济体量普遍较小,以及外汇储备普遍较少,外汇管制在非洲国家十分常见。外汇管制一定程度上为非洲国家的经济稳定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则对外商投资及其利润汇回形成了挑战。同时,区域内货币的币值还经常受发行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而产生剧烈波动,增加投资风险。
四、软环境欠佳,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一定的制约
一是非洲主权担保能力趋于阶段性饱和。非洲国家对资金的需求量普遍较大。但鉴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风险程度较高,金融机构需要主权担保防范潜在的风险。随着近些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铺开,非洲国家将逐渐迎来还款高峰,主权担保能力趋于阶段性饱和。
二是部分国家对商业银行认知度不足。长期以来,非洲较多国家习惯于政府间借款、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及援助,不够熟悉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和融资安排。以优惠“软”贷款的条件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超长期限的融资,超出了商业银行的可承受范畴,导致项目最终难以实现融资而关闭。
另外,非洲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以吸引资本输入为主,比较重视通过与其他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来吸引外资。但从当前双边、多边和司法程序看,存在投资保护不足、保护力度有限、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推进非洲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政策建议
尽管面临上述问题和挑战,但综合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当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看,非洲经济发展仍有较大潜力。而中非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人民币在非洲国际化也面临很大机遇。接下来,建议我国从战略布局、机制建设、支持保障三大方面着手,稳步推进人民币在非洲的国际化进程。
一、战略布局:以点带面,选取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重点突破
非洲大陆国家数量众多,且不同国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基础设施、区域影响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非洲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建议选取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二、机制建设:打通人民币在非洲的闭环流通路径
人民币能否在非洲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非洲构建适合人民币运行的生态机制,而构建生态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要打通“人民币输出——人民币境外流通——人民币回流”闭环流通路径。
1。 加大人民币输出力度,解决人民币在非洲来源不足的问题
贸易输出方面,建议进一步推动双边人民币结算协议签署;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以铬、锰等消费市场主要在中国的大宗商品为突破口,推动中非间大宗商品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与流程,提升中资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鼓励国有企业带头使用人民币开展对非贸易结算;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提升中国产品竞争力,争取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的主动权;依托在非中资金融机构,加强宣传力度,让非洲贸易伙伴了解人民币结算产品。
投资输出方面,考虑到中国对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贸易仍保持顺差地位,仅依赖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强资本项下人民币使用。建议在对非洲进行直接投资、政府援助、政策性贷款、商业贷款等方面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资金,为资本项下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议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鼓励相关基础设施投融资项目优先使用人民币,并以此建立更广泛的人民币生态系统,为非洲本地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进行交付和结算提供便利。
货币互换输出方面,建议继续开展与主要非洲国家(尤其是大宗商品储量丰富的国家)的本币互换,为非洲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创新货币互换资金的使用途径,比如可用于进口支付、企业贷款等,让“沉睡”的人民币互换资金动起来;针对非洲部分国家国际收支失衡严重、外汇储备短缺、互换到期还本付息可能存在困难这一状况,探讨本币互换转化为单边贷款的可能性。
2。 推动人民币境外生态建设,解决非洲人民币使用环境不佳问题
一是鼓励中资银行机构走进非洲。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机构“走出去”问题已不仅是自身发展问题,而是在具有更为深刻的国家民族利益全局性背景下的战略发展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币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在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基础之上。中资银行机构走进非洲,一方面可以更好服务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当地人民币生态系统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银行机构“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坚持银行机构走进非洲与人民币在非洲的国际化战略相结合,在对非贸易和投资中扩大人民币影响力;加强与非洲当地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为中资银行机构走进非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中资银行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
对中资银行机构而言,要依托国家战略设计,进一步优化在非洲国家布局,建设覆盖非洲主要区域的机构网络,改变非洲市场对人民币认知度不高、汇路不畅的状况;加强与非洲本土银行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项目融资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同时,发挥信息交互、风险评估等方面积极作用,引领中国产业资本走进非洲。
二是打造非洲离岸人民币市场。随着人民币在非洲存量逐步增加,人民币的投资和保值增值需求将会上升。而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境外人民币不能自由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这必将推动非洲地区出现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建议提前考量,前瞻布局,选择与中国经贸投资往来密切、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影响力和辐射力相对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稳健打造人民币在非洲的离岸市场,继续推动人民币与非洲主要货币直接兑换和挂牌交易。
3。 稳步推进资本项下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
人民币要顺利回流,需要以人民币兑换基本不受管制为前提,并且要拥有一个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以便国外投资者可以自由、迅速地进出以人民币为投资货币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通过经常项下回流的问题不大,接下来重点是要建立资本项下的回流机制。
三、保持战略耐心、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重视非洲国家研究、加强国际国内政策协调
1。保持战略耐心,减少短期因素带来的扰动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之锚,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资本流动政策等应以是不是在中长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来检验其合理性,不合理的应三思,合理的应勇于推进,更好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减少短期因素带来的扰动。
2。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意味着避免形成单边市场预期,单边贬值可能打消国外投资者持有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单边升值可能加剧热钱流入,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也会加重非洲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影响非洲国家接受人民币贷款的积极性。
建议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提高汇率波动容忍度,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温和的通胀水平;尤其要保持人民币对非洲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稳定,为非洲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汇率条件。
3。重视对非洲国家研究,完善非洲国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非洲国家政治、经济、金融风险水平较高,且不同国家的状况差异很大。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看,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智库,对非洲国家的研究投入和重视程度尚存不足。
建议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对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研究,逐步增强对非洲国家的信用评估话语权,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和投资安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合作,为非洲国家建设项目提供信用风险评估,更好地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信贷行为,降低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风险。
4。加强国际、国内两方面政策协调,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从国际角度看,加强同非洲主要国家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在非中资企业打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的进程铺路。建议将贸易、投资、货币等作为政策协调的重点内容,重视中非合作论坛在政策协调中所发挥的平台功能。
从国内角度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的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多方面主体。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人民币国际化协调议事机构,明确牵头责任单位,纳入相关协办单位,系统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及时改进不合时宜的规范细则;做好跨部门的制度衔接,实现金融市场系统有序、整体协调的对外开放,形成推动人民币在非洲国际化的合力。
(作者工作单位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其所在机构无关。)
中非双边贸易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在非洲推进国际化提供重要驱动力,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突破。
人民币能否在非洲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非洲构建适合人民币运行的生态机制,而构建生态机制的关键又在于打通“人民币输出——人民币境外流通——人民币回流”闭环流通路径。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的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多方面主体。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人民币国际化协调议事机构,明确牵头责任单位,纳入相关协办单位,系统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做好跨部门的制度衔接,实现金融市场系统有序、整体协调的对外开放,形成推动人民币在非洲国际化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