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应县木塔中发现辽代宝藏,有幅画丢失了关键地方,专家用筛子找到
时间:2019-11-19 08:15: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木塔。由于其内部藏有大量文物,因而也被称为“辽代宝藏”。在一次对宝塔的修缮过程中,专家还在夹层中发现了一幅精美的佛画,可佛像的面部却大面积缺失。缺失的碎片究竟去了哪里?专家们能否如愿地找到缺失的碎片?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木塔,始建于辽代清宁2年,于金代明昌6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1933年时,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亲往山西参观应县木塔,并对其“不用一钉一榫”的特殊木质结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在此之后,我国经过了一次大运动,导致应县木塔内的文物遭到损坏。为了保护木塔中宝贵的文物,文物工作者们在1974年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工作。在修缮过程中,专家们意外地在一座四层主佛像内,发现了不少辽代珍贵文物,被藏在位于佛像胸口夹层中的一个小银盒内,银盒内部装有珍贵的佛牙舍利和早已经失传的经文《契丹藏》等。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佛像内部的一个夹层中,又发现了几卷精美的佛画作品,在诸多画作中,有一幅画像极为特殊,被专家们称为《契丹佛图》。
专家们之所以会把目光投向它,正是因为《契丹佛图》上有一尊佛像显得尤为抢眼,因为它不仅是整幅画中最大的佛像,而且面部居然没有“眼、耳、口、鼻”,活脱脱一具“无相法身”。专家们知道,画中佛像的“无相”并原画如此,而是经过千年的存放,画上的颜料干裂脱落,损毁后才显露的“无脸”现象。
为了抢救该文物,专家们挖空心思也要将其复原,可碍于技术条件有限,只能从北京请来更权威的文物修复专家,前来此地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北京专家到来之后,他们查看了佛像面部的破损情况,也是有些挠头,如果根据资料或者经验,强行复原破损的文物,复原后的佛像面容,难免会掺杂甚多想象成分。北京方面的专家们认为,如果想要百分百还原佛像面部,就必须要找到属于佛像面部的碎片,然后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方可达到真正复原的目的。可是新的问题来了,佛像面部的碎片究竟藏在哪里?它们还能找到吗?为此,专家们进行了一番专业的推断:
佛像面部的损坏,应该不是人为所至,而是经过千年岁月的侵蚀,才逐渐脱落的。如此也就证明了一件事,即使画作损坏,其表面脱落的碎屑也应该掉落在佛像的夹层内。可是令专家们失望的是,在清理该夹层时,他们却未能发现画作碎屑的影子。
然而专家们并未灰心,因为他们在清理佛像夹层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即该木质夹层并非密封,木条和木条之间,还是有一定缝隙的。既然夹层中存在缝隙,是否代表着要找的碎屑,掉落在下面的佛像腹部呢?
专家们随后行动了起来,开始对佛像腹部进行搜索,并将其中灰尘进行了集中的收集,再用细筛进行筛选,果然找到了不少碎片,经过拼接比对,最终确认这些碎片正是来自于画中佛像面部。
随后,两地专家携手合作,他们利用以最新的文物复原技术,小心翼翼的对画中佛像面部进行了修复粘接,最终真正做到了对该文物的百分百还原。
专家真的是文物的保护神,没有了他们,这幅破损的文物,只能永远地破损下去,如果您对应县木塔感兴趣,您如果对“辽代宝藏”有兴趣,如果您对这幅被100%还原的辽代佛画感兴趣,那就来山西应县来看一看,感受一下世界上现存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木塔,以及背后隐藏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