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房颤射频消融术式,助力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

时间:2022-09-29 10:59: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人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接近1%,但在老年人中,其患病率可达10-15%。由于房颤病因尚未明确,但临床上房颤可增加3-5倍中风和心衰发生的风险,而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房颤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中没有攻克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尚可达到一定满意的效果,也成为不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持续性房颤,尤其是病程超过1年的持续性房颤,目前射频消融术的效果有限,术后5年的复发率可高达40-50%,因此,改良目前常规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式来提高术后长期的成功率,成了不少心脏电生理医生追求的目标。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小平教授及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和房颤的遗传学病因学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改进了目前常规的射频消融术式,对房颤进行基于全景式左右心房高密度电压标测下低电压区域的基质改良消融术式,该手术方式是在目前常规的低电压基质消融手术方式上作了两个地方的改良,一是直接在房颤状态下进行心房高密度电压的标测,这与目前主流术式在窦律下进行高密度电压标测有所不同,目前国外也有个别房颤中心进行了房颤状态下高密度电压标测的探索,该术式也得到了一定临床研究的支持和证据;二是对左右心房均进行高密度电压标测和低电压区域的基质改良,由于目前房颤射频消融术式均集中在对左心房进行标测和消融,而忽视了对右心房的标测和消融,因此,这一改良可能对某些房颤患者会有所获益。近3年来,我们对200余例房颤患者采用这一改良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通过长达2年多的随访数据表明,这种新的术式的手术成功率高于我们同期所进行的常规射频消融术患者,我们这一改良后的术式也获得首届广东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房颤导管消融临床研究项目的资助。当然,我们这一改良的术式能否真正提高房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有待于更多临床患者和长期的临床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同时,我们对孤立性房颤及房颤家系进行了遗传学研究,成功筛选出了2-3个新的候选致病基因,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并进行了小动物电生理方面的功能学验证工作,相关成果有助于我们对房颤发病机制深入认识,尤其是对家族性房颤患者治疗策略上的新的认识。

【专家档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卫健委领军人才、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入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未来之星”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项目。曾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公派留学,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肌病和房颤的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研究,尤其是房颤的射频消融术和心肌病的队列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2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包括并列)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0篇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名,以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3项,PCT 1项。

【专业方向】心肌病和心律失常临床预后及遗传学研究,尤其是房颤的射频消融术和心肌病的队列研究。在心内科主要从事临床心脏电生理工作,至今独立完成射频消融手术1000余例,其中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400余例。多次在国内外知名医学中心学习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并多次在国内房颤会议上进行手术演示。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房颤心律失常门诊

周四(下午) 心血管内科门诊

【门诊地点】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本部-心血管内科门诊

长期从事心脏生理学研究。2017年毕业于日本东邦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东邦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安全性评价,运用离体和在体的模型,尤其是通过小动物的在体和离体电生理研究,来预测和评估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的风险,并参与开发了用于安全药理学评价的新型动物模型如超小型迷你猪。2018年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针灸及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研究,重点关注针刺或者药物对房颤的效应及其机制。主持中国和日本国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基金4项。发表SCI文章4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12篇。

上一篇: tDCS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以自...

下一篇: 欧派厨房好物节第三季盛大开启!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