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这个男人自杀五次,他为啥非死不可?
时间:2019-10-31 12:07: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今天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这是一本很奇怪的小说。
它不长,结构简单,情节也不复杂,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
但是它像黑洞一样,自有一股神秘力量吸引你读下去。
你一边读,一边困惑。
这困惑并不来源于小说的形式,或者小说的语言,而来源于人物。
这个人物很奇怪,在其他小说中,故事的冲突往往由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所引起,但《人间失格》的冲突却来源于人物的内部世界。
这个叫做叶藏的年轻人,他虽然也经历着生活,上学,画画,和女人住在一起,但这些并不是故事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藏在他心里,简单的说,就是他一方面想死,一方面试图不死。
《人间失格》剧照
这矛盾支撑起了整部小说,即使故事并未多么传奇,我们还是会被牢牢吸引,并且禁不住要问:他为什么非死不可呢?并没有人逼着他呀!
事实上,小说里的叶藏虽然几次自杀,但直到最后都没有死成。
反倒是我们的作者太宰治先生,在《人间失格》发表后不久,就与情人山崎富荣一起在玉川河自杀身亡。
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五次自杀。这一年,他39岁。
《人间失格》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主人公的经历,与太宰治本人颇为相像。
当我们要问叶藏为什么非死不可的时候,也不能不问太宰治为什么非死不可?
太宰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的一户有钱人家。
他是家里的第六个男孩,从小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亲密,基本上由佣人带大。
他在20岁的时候第一次自杀,这时他正是一名左翼青年,对自己出生的阶级颇为愧疚,仿照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结果因为剂量不够,未遂。
第二次是和一位女招待相约一起跳海,结果太宰治被人救起,和他一起自杀的女孩却因此身亡。
这段经历在《人间失格》中也有描写,对太宰治影响很大,按照止庵的说法,太宰治后来的自杀,其实都是在完成这一次的死。
这件事情使他吃了官司,最后因为家里的势力,才出面摆平。
第三次是两次落选芥川奖后,到山上上吊,结果上吊的绳子断了,他被人救下。
第四次,他和妻子小山初代一起服安眠药自杀,结果因为剂量不够,两人都没死成。
最后一次,就是和山崎富荣一起跳河自杀。
他们六月十三日投水,尸体于十九日清晨发现,这天恰好是太宰治的生日,后来这一天被后人称作“樱桃祭”,以纪念太宰治。
太宰治
太宰治短暂的一生,自杀过五回,虽然每一回后人都找出具体原因以作解释,但是一个人连续不断的自杀,不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外部世界的挫折。
对他来说,死好像不是一件难事,反而活着,才是要勉力去维持的事情。
这也是《人间失格》中叶藏的心理,他从小就对人类感到疏离,对人际交往中的虚伪感到厌恶。
他一直在伪装,伪装着搞笑,伪装着需要别人,伪装着满足别人,但是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格格不入的。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叶藏毫无疑问是一个失败者,不仅行为上失败,整个人生都很失败:毫无成就,得过且过,酗酒,沉迷药物,靠女人养活。
但是他的这种失败,和很多我们看过的小说家所写的失败不一样。
理查德·耶茨就是一个善写失败者的作家,他的《十一种孤独》里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失败者的故事。
耶茨的人物往往没有办法对抗周身的世界,有一种更大的力量攫住了他们,无法施展,被困住了,在这些被困住了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孤独。
卡佛也写失败者,他写他们周围暗哑下来的那些片刻,那些让人无话可说却感同身受的无力感。
在耶茨和卡佛那里,失败是被动的,是意义的不得,是价值的折损。
然而,叶藏和他们都不一样,他根本不太考虑价值的无法舒展。他是主动寻求失败。
这就要回到“人间失格”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不配为人”。
不配为人,是对世人说的。因为我无法参与到这样虚假的生活中去,所以很抱歉,虽然是很抱歉,但强调的意思其实是批评。
我不配做人,倒不是我真的不配,而是人太不堪,我做不了。
另外一方面,似乎也是对人类无能无力的抱歉。
他看到了人类的本质的无意义,但是他并不像存在主义者一样,要靠自己去创造意义。
他是彻底的失败主义者,人生只有失败这一条路,所以努力奋斗什么的,是很虚妄的,不如死了。
虽然靠着理性,我似乎找出了叶藏非死不可的原因。
但是,我还是困惑的,因为我究竟不是一个失败主义者,我无法从情感上认同叶藏。
但太宰治的存在,从来也并非是让每一个人去认同的,他就像一个深渊,提醒着我们踩在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