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欺凌要先营造良好教育关系

时间:2019-11-01 09:10: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防欺凌要先营造良好教育关系

面对逆境,成年人是未成年人最大的依靠。防治校园欺凌要先打破少年与你的隔阂,如果任由这样的隔阂存在,便意味着成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发生,不能在欺凌还处于萌芽阶段就及时介入。

校园欺凌题材影片《少年的你》热映及其引发的舆论热潮,表明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校园欺凌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巨大伤害。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曝光,有些情节甚至演变为校园暴力,构成违法犯罪。对此,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综合治理,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对“校园欺凌”的界定,并提出了预防举措,规范了处置程序以及惩戒措施等。可以说,针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制度建设正在推进,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对这些“硬核”文件和措施,影片最后也给予了大段介绍。

但在关注治理的时候,这部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同样引人深思。影片的女主人公陈念,面对欺凌,没有与母亲有过任何沟通,对班主任也是语焉不详,面对警察的询问和帮助更是不热心。她选择的保护方式,是找到在街头游荡的男主人公小北,以街头暴力对抗校园欺凌,最终引发了一场青春悲剧。当然,影片设置了一些情境,比如母亲深陷债务远走他乡、警察缺乏证据爱莫能助等,以此推动陈念和小北的剧情发展。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何面对问题和压力,少年们不愿向成人诉说,而是选择与同样稚嫩的同龄人承担?少年和成人之间,为何常有如此深的隔阂?

一位有过被欺凌遭遇的观众在电影讨论组下的留言或许能让我们看到答案:“爸妈根本不放在心上,觉得孩子的事应该自己解决。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间缺乏沟通,父母不愿俯下身去,设身处地地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考虑子女的问题,是家庭亲子关系中的一个常见陷阱。”

未成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运行逻辑,某些在成人眼中幼稚不值一提的行为,对未成年人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权可以说是天生的,但这种权利绝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长期饭票。如果父母长期漠视子女,不能走入子女内心,很可能使自己失去对子女的教育权。当父母抱怨子女不听话,事事对着干,或者在同学面前有说有笑,一回家就变成心事篓子的时候,应该先反思自身是否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是否把孩子当朋友。

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教师和学生。《少年的你》中,故事发生在高考前夕,片中教师戏份不多,而且每次出场基本都是烘托高考气氛,让学生努力学拼命学,学生与教师几乎没有学习以外的交流。影片有艺术夸张,但也足以引发人们警醒。防治校园欺凌中,教师责任重大。今年秋季开学前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特意强调教师要加强师生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及苗头要认真核实、准确研判。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联系脆弱,除了学习考试没有别的交流,教师又该如何承担起在防治欺凌中的责任?

面对逆境,成年人是未成年人最大的依靠。防治校园欺凌要先打破少年与你的隔阂,如果任由这样的隔阂存在,便意味着成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发生,不能在欺凌还处于萌芽阶段就及时介入,由此可能造成小事变大事的严重后果。成年人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更要给予未成年人一种安全感,这一点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1日第2版

上一篇: 11/1-10日,天喜星动,见过家长,相...

下一篇: 原创斯大林的军令传到德国,为何他被俘虏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