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潮退融资聚拢头部企业人工智能迎应用落地攻坚战

时间:2019-11-05 05:43: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 资本潮退 融资聚拢头部企业 人工智能迎应用落地攻坚战

时代周报记者 刘炜祺 发自北京

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逐渐披露,人工智能企业迎来了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大考。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有几家头部企业业绩情况表现良好。

科大讯飞(002230.SZ)前三季度营收65.73亿元,同比增长24.41%;净利润3.735亿元,同比增长70.51%。海康威视(002415.SZ)前三季度营收398.39亿元,同比增长17.86%;净利润80.27亿元,同比增长8.54%;汉王科技(002362.SZ)前三季度营收6.23亿元,同比增长32.94%;净利润2754万元,同比增长2.63%。

这其中也不乏业绩承压,利润下滑的企业。

据悉,四维图新(002405.SZ)前三季度营收15.35亿元,同比增长0.76%;净利润为2418.49亿元,同比下降88.97%。东方网力(300367.SZ)前三季度营收6.47亿元,同比下降52.55%;净亏损为2.67亿元,同比下降239.09%。

总的来看,头部的几家人工智能企业前三季度业绩喜忧参半。众所周知,2017年左右随着资本的疯狂炒作,人工智能被推上了风口。

冷静过后,很多投资人发现,从技术、应用再到市场推广,最后到商业变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人工智能行业又逐渐迎来资本寒冬。

“确实,现在的人工智能跟早些年的互联网、大数据浪潮很像。但是,一些泡沫终究会破灭。”10月31日,科大讯飞西北区总裁彭小露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称。

据腾讯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2017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显示,仅2017年一年,中美倒闭的AI企业总数已超50家。

也就是说,在资本退去后,有50家企业倒在了风口前。

据亿欧智库《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1‒5月,在中国私募市场中人工智能投资额较2018年下跌50%,2019年1‒5月投资频次是2018年全年的23.7%,总体判断,2019年人工智能投资市场仍将持续遇冷。

资本趋于理性后,人工智能或将迎来应用落地攻坚战。

资本向优质头部企业聚拢

今年5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中心发布《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2019Q1)》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融资规模126亿美元,环比下降7.3%;融资笔数达310笔,在全球融资总额中占比达29.7%。

据亿欧智库《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企业中,94%企业获得5次以下投资,仅6%企业获得5次及以上投资。

获得9次投资的是商汤科技,获得8次投资的包括小鹏汽车、优必选科技和云知声,获得7次投资的是极链科技、旷世科技和云钉科技。

数据表明,融资规模正环比下降,投资金额逐渐向头部企业聚拢。

另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MoneyTreeTM中国TMT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一家人工智能硬件企业投资金额达到5.8亿美元,为2019年上半年科技行业单笔投资金额最高的项目。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随着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双创”升级版意见以来,税收减免、科创落地等政策频频发力,促使科技创新型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期。IT及信息化、人工智能、机械制造、集成电路将会是一段时期的投资热点。

资本或许会回暖,但显而易见的是,各方资本对人工智能这个赛道的投资逻辑将更加明确。10月30日,专注于“硬科技”的一站式创业投资与孵化平台的中科创星联合创始人李浩在接受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提到关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规划时表示:“如果人工智能企业没有商业应用价值的技术,我认为是不具备投资价值的。我们需要一家企业具备足够的商业想象力和想象空间。”

据李浩透露,判断是否有投资价值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这家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的技术壁垒,从理论上思索是否能在某些领域有商业应用。“当然,这个时候会要求估值比较低,因为估值低会有比较高的安全边际。”其次,则是关注在细分行业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以及为用户创造价值。

从技术到应用的鸿沟?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普遍在强调“应用落地”。

其中,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多次表示,“人工智能应用红利期已来”,认为“人工智能+应用是硬道理”。

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寻找落地应用场景已成为核心要义,预计2019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目前,安防和金融领域市场份额最大,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具有爆发潜力。

11月1日,某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越来越成熟外,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包括国家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各地对人工智能理解认知也从原来的概念变得更加落实。

“具体到老百姓需求时,好的教育、好的医疗资源、好的出行条件,都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需要探索的刚需问题。”该业内人士称,当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应用落地红利期”这一大的时代浪潮下,谁走得更深更稳更扎实,取决于人们对应用的体验是否良好。

从技术到应用落地,整个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跨越多个鸿沟。

彭小露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需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源头技术投入方向是否准确;二是核心技术是否能够市场化;三是产品研发出来后,是否能够真正地实现量大面广的推广。

“很多技术在研究室和研究院层面就被判定是不成熟的,但这不能证明是失败的,很多核心技术就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才找到真正的应用价值。”在源头技术的问题上,彭小露认为,即便研发人员某个思路是错的,也是一种成功。

对于市场化,彭小露认为,“对市场的认知能力,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都是企业的一大考验。

10月30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一家企业线下应用推广展位。该展台展出应用以智能课堂、智能学习为主。

其中,做商务推广的工作人员任鸿(化名)在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教育应用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大部分来自老师和家长。

“第一就是老师和家长们对于信息化教育这块的意识不够。他们从传统观念上认为,产品会影响课堂秩序。第二是家长会担心比如是否会存在随意收费,是否对学生的正常的学习习惯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是否对孩子视力造成影响等。”

虽然任鸿表示通过引导和解释后,学校和家长都会理解,但是从理解到接纳的过程仍需时间去攻克。

不仅教育领域,包括安防、金融、医疗等各个针对TO B端去推广的业务,都需要面对如何获取用户的信任。

如何培育市场,如何推进用户认知并接纳,诸多挑战仍摆在人工智能企业面前。

上一篇: 紫金山峰会促两岸深化融合发展

下一篇: 舌尖上的A股寥寥无几讲好餐饮资本故事不易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