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人缘化和人的猫缘化

时间:2019-11-01 20:06: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猫的人缘化和人的猫缘化

原创: 采写_刘秋香 书都

请将手机打横观图

《养猫五十三只》 歌川国芳 绘

日本人爱猫是出了名的。自从1987年起,每年的2月22日成为日本的“猫日”,因为在日语里猫的叫声发音是“にゃん”,而“2”的发音与“にゃん”接近。在这个日子前后,日本各地都举办猫节。

“猫经济学”也同样源自日本。2007年,在日本和歌山县有条铁路,因为乘客少,长年亏损,濒临倒闭。铁路公司的员工突发奇想,把一只叫“小玉”的猫任命为站长,还给它制作了一顶可爱的帽子,和铁道员工戴的一模一样。小玉站长因此成名,很多乘客为了看一眼小玉,纷纷乘车前来。结果这条过去每年只有192万人利用的线路,乘客一下子增加到219万人。小玉站长上任第一年就创出了11亿日元(约0.66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线路避免了倒闭的命运。自此,日本的猫书店、猫咖啡店、猫旅馆等层出不穷。

在日本人眼中,狗是散文,猫是诗歌。狗恋人,猫恋家。从观察人的视点观察猫,他们看出了猫的慵懒,猫的神秘,猫的优雅,猫的可怜,猫的骄傲,猫的张牙舞爪。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慕猫》中有过一段描述:“猫被主人呼唤名字,当它懒得‘喵’的一声回答时,就默默地摇摇尾巴尖儿给你看。伏于廊缘上,很规矩地蜷起前爪,一副似睡非睡的表情,迷迷洋洋,美美地晒着太阳。发声是很麻烦的,而沉默又有点不近人情。用这种方法作为答礼,意思是说,你唤我,我很感谢,但我眼下正困着呢,请忍耐一下吧。”

旅日作家姜建强在《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一书中由“猫”深入日本文化。在姜建强看来,这正是日本人爱猫的理由,“一种既懒散迟滞,又善解人意的复杂的心情,通过简单的动作,巧妙且智慧地表现了出来。哦。原来善于发现细节的日本人,还是发现了猫具有善解人意的复杂的心情。而这正与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相符。日本人也是带着善解人意的复杂心情,将万事做好做细。”

| 姜建强 |

旅日作家,长期致力于日本历史文化研究,

代表作有《另类日本文化史》《大皇宫》

《山樱花与岛国魂》《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等。

>>>

书都 X 姜建强

从落樱想到无常想到凄美想到寂灭,樱花文化这个“型”被定格,有其内在性。日本的猫文化也是这样,也有一个从贵族性到庶民性的发展过程。就其猫文化这个“型”而言,在日本它已经成为一种“财缘”和“情缘”的文化符号。

书都:在《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一书中,您由“猫”深入日本文化,提到了日本作家笔下的猫,还有猫咪站长“小玉”的故事。您为何会选择汉字“猫”?日本人如此爱猫到底爱的是猫的什么特质?

姜建强:在《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一书中,之所以有必要选一个“猫”字写上一个章节,就在于猫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喜欢猫,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猫与日本人的心相很接近。猫怎么说都像日本人,举止上的优雅,性格上的单纯,情性上的孤独,身体上的清洁,姿态上的随和,怎么说也与日本人精神相通。另一点是猫的“贵族气息”。自日本中世以来,猫是宫廷贵族把玩的对象。在紫式部笔下,在清少纳言笔下,猫就是宫廷生活的点缀。而第五十九代的宇多天皇,则是有名的“爱猫天皇”。一个是与日本人自身相像,一个是沾有贵族气息,猫在日本就变得人气十足。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据研究,触摸猫的毛比触摸狗的毛更有助于人的脑血流的流动,这是因为猫的身段比狗更为柔软的缘故。这样看日本的养猫热,还有其健康实用的一面。

书都:日本作家、画家、导演等都爱猫,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歌川国芳、宫崎骏等的作品中都不乏猫的身影,举例来说,不同创作者创作的猫的形象有何不同?

姜建强:谷崎润一郎说过,动物中最美的是猫。在《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的小说里,猫莉莉与庄造之间心知肚明的互不生气,也将猫人关系推上一个新层面。庄造把在嘴里咀嚼一番的鱼,用舌头送出去,猫莉莉就“咻”一下咬住鱼,有时是一次就咬走,有时咬过之后会顺便在主人嘴边高兴地到处舔一舔,有时是庄造与猫莉莉各咬两端互相拉扯。猫人之间有这样暧昧的吗?是谷崎变态还是小说里的庄造本身就是受虐狂?

而三岛由纪夫也不无激动地说过,对于猫,我真的喜欢得无以名状。关于猫人关系,三岛最有名的一段话是:“人类最应该向猫看齐。因为再没有比猫更冷淡,更无情,更任性,并且绝不任由人类摆弄的动物。因此,我也想要向猫看齐,尽量让自己变得冷淡薄情,麻木不仁,自主独立。而且,只在想吃鱼的时候,才愿意发出撒娇的喵喵声。”三岛的猫论显然是将自己代入进去的一种说法,他切腹的一刀,怎么看都像撒娇的喵喵。

歌川国芳是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大师。在日本整个的浮世绘文化中,如果将画猫也作为一个主题的话,那么歌川国芳的猫画怎么看都是最高水准和最有个性的。他平时就养着十多只猫,经常抱着猫作画。家里设有猫的佛坛,为死去的猫取上戒名立上牌位。所以他对猫的观察入微,超过江户时代任何的浮世绘绘师。他的《养猫五十三只》的猫图真可谓各姿各色,画活了猫。而他的另一幅《大纳言行成女》,画面则是喜欢画画的“她”迷醉于蝶恋花,家养的一只白猫一跃而起,欲抓捕刚画于纸上的蝶。实在太精彩了。画活了蝶,画活了猫,画活了“她”。

当然还有宫崎骏。都知道他的动漫《龙猫》,都知道龙猫在最后找到了妹妹。但龙猫不是猫这让很多人意外。他的动漫《猫的报恩》许多人都喜欢看,但问题是还是高中二年级的小春,何以受命于猫的报恩?报什么恩?是猫告诉了小春,人要获得精彩就一定不能无所事事?看来宫崎骏还是用老套的“向上论”来构筑猫人关系,深度不够是显然的。其实还不如说艺伎与猫有关。因为艺伎手弹的三弦琴,就是用猫皮来制作的。当然,宫崎骏动漫里的一些对话还是蛮精彩的。如:“人是要长大的,有一天你也会推着婴儿车幸福地在街上行走。”这和猫也有关吗?问题是猫又不会跟着你走。

歌川国芳自画像

在所有日本浮世绘师中,江户后期的浮世绘绘师歌川国芳是最著名的猫画家。他不仅擅长画猫,更是名副其实的猫奴。他在教授弟子时,总是让弟子以猫为对象练习素描。据说他家里不但有猫灵牌,而且每只猫都有各自的履历书。门生中人才辈出,例如一猛斋芳虎、一蕙齐芳几、太苏芳年等人,都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很喜欢画猫画。

歌川国芳以猫画闻名于世。江户人都把他描绘的猫画当作驱鼠符,在当时极为畅销。据说只要贴着那张猫画,家里就不会出现老鼠,即便有老鼠,也绝对不会恶作剧。

书都:从贵族宠物到逮鼠工具,神化后化身“猫又”,如今俨然成了憨态可掬的日本“代言人”,在日本,猫的形象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姜建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型”的文化。而型的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或者说它的一个内核,就是在变化中赋予“型”以新的形象。比如说日本的樱花文化这个“型”,它也是从贵族赏花到庶民赏花到樱期相见(战时特攻队的精神期待)到与毕业季的吻合到如今的全民在樱花树下集合等变化发展而来的。从落樱想到无常想到凄美想到寂灭,樱花文化这个“型”被定格,有其内在性。日本的猫文化也是这样,也有一个从贵族性到庶民性的发展过程。就其猫文化这个“型”而言,在日本它已经成为一种“财缘”和“情缘”的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在平成三十年里又得到了拓展延伸,增添出更多的文化现象。为什么是平成三十年?那是因为日本人在这三十年里,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整个社会越发孤独化和无助化。于是生活中的猫,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于是养猫数超过了养狗数。于是猫的形象一再刷新,企图用猫提升人的文化面和精神面。猫的人缘化和人的猫缘化,在这三十年里也有了新的话语。

猫不像狗,它进入不到人界。边缘与中心,猫始终是个边缘的存在,一个冷冷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猫始终是人的一个他者,一个观察者,一个批判者,一个冷嘲热讽者,一个愤愤不平者。如果要解读《我是猫》里的猫形象,我以为这就是解读的视角。

书都:您在《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猫篇》中写道:“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用猫的视角观察人的世界,开启了猫与人同时作为透明存在的时代。”能否具体谈谈猫在此前此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变化?

姜建强: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写于1905年。1905年日本还处于明治时代。而明治时代又是一个重新观察世界重塑文明的时代。人的觉醒自然也在此种议题之中。人如何才能觉醒?首先要揭露和指责人的冷漠疏离、虚伪、自私、荒唐以及价值观上的虚无。所以,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并不是写猫的故事,而是通过猫来观察人的世界,这是构思的视角问题。好多喜欢猫的读者看到这个书题以为就是写猫的小说,买来一读就感到失望。好在这部小说还比较诙谐与幽默,如“他们像肺结核患者一样咳嗽着。咳出来的声音是大和魂”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并不少见。这里的问题是,漱石为什么要用猫而不用狗来观察人的世界?当然可以说他喜欢猫。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我以为夏目漱石在意识层里,潜在地区分了猫是人的一个“他者”,而狗是人的一个“在者”。只能是“他者”的立场才能看出人的问题,而“在者”的立场是难以看出人的问题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的一部分。漱石1900年留学英国,1903年回国。回国不久就写了《我是猫》,显然留学的睁眼看西洋给了他一个参照系。尽管他对当时的伦敦没有好印象,牢骚也很盛。如他借猫眼对当时文化人的戏弄与嘲笑,甚至鄙视,都是对伦敦的戏弄与嘲笑,甚至是鄙视的延长线。而对伦敦的戏弄、嘲笑和鄙视,也就是对刚发轫不久的近代西洋文明的戏弄、嘲笑和鄙视。他的俳号为“愚佛陀”,也表明他思考的另类与个别。

书都:作为读者,您如何理解《我是猫》中的猫形象?

姜建强:猫不像狗,它进入不到人界。边缘与中心,猫始终是个边缘的存在,一个冷冷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猫始终是人的一个他者,一个观察者,一个批判者,一个冷嘲热讽者,一个愤愤不平者。如果要解读《我是猫》里的猫形象,我以为这就是解读的视角。而小说里,猫在漱石的笔下也确实是这个形象。小说里有名的开首句:“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为什么还没有名字?我以为这里就提出了猫无法入人界的问题。这就像《我是猫》里的猫,到死都没有学会抓老鼠。这是否也是对明治以后的近代日本社会的一个讽刺:你根本无法脱亚入欧。这里,猫又成了一个隐喻,成了通往另一世界的隐喻。

书都:在日本电信服务公司Docomo发起的网络投票调查“您最喜欢的夏目先生作品”中,《我是猫》以10-50岁老少男女18425票获胜。日本的读者(评论家)如何解读这部小说?

姜建强:日本人对夏目漱石的热,对他的小说的热是持续性的,未有间断过。而在他的小说中,日本人对《我是猫》又具有压倒性的喜欢。这里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固然是作品本身以猫开启对人的世界的观察这个视角,日本人感到新鲜。因为日本人本质地看都是猫奴。另一方面这部小说的诙谐与讽刺的笔调,也是令日本人喜欢的一个原因。因为日本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虐”心态,自己将自己丑化,自己将自己打倒,自己将自己否定,倒反舒服倒反高兴。

《我是猫》

作者:[日]夏目漱石

翻译:尤炳圻 胡雪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69.00元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

作者:姜建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定价:68.00元

书都:请推荐两三本日本作家写猫的作品,并说说您的推荐理由。

姜建强:日本的猫书很多,我读得不多。从我读过的几本中,推荐两本给读者。一本是日本历史作家桐野作人在2017年出版的《猫的日本史》。这本书说,猫与日本人缠绵了1300年。天皇爱过的唐猫,起过戒名的禅僧猫,供祀战场的猫,大奥呼唤的姬猫等等,读来非常有趣且长知识。一本是日本猫作家早坂晓的《出嫁猫——公园大道的猫咪们》。这本猫的随笔集在1996年出版,之后不断再版,成了经久不衰的猫的超级畅销书。在书中,作者将野猫定义为自由猫。说在东京都涉谷这个超繁华的地方,一条全长350米的公园坂道,一天通过人数是37万人,常住人口为1200人,每天飞来往去的乌鸦有700只,各种料理店有111家,情人旅馆有2家,电影院有3家,大小剧场有6家,咖啡店有46家,教会有1家,常住的猫为51只。它们天天出没于这350米长的公园坂道,上演着各种故事。随笔集里写了各种猫:震灾猫,唱歌猫,俳句猫,文春猫,吃癌猫,出版社猫等,可看性很强。读来深感猫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人离不开猫,猫也离不开人。没有人的猫与没有猫的人,都显得不可思议。

从猫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善于在日常中制作猫的各种“角色”,并且在文学体裁中,特别是在动画与动漫中编导人与猫互动的物语,这种新型的无臭性的人猫关系,漂洋过海,被更多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背景的人所接受。

书都:猫吸引的是哪一部分日本人?这个爱猫群体有什么特点?他们一般会怎样描述猫与自己的关系?

姜建强:在日本,爱猫的群体几乎不分层次,男女老幼都有。至于他们怎样描述猫与自己的关系,那么村上春树的说法就具有代表性。他说,每当我紧紧搂着彼得猫,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趣。后来他把这只猫写进他的小说《奇鸟形状录》。他还说,他的写作成就要归功于他的猫咪。还有作家加藤由子前几年出版的《陪猫到最后》这本书,书中所讲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猫的最后时期与人的最后时期,重叠在人伦的阴影中。在这里,猫仅仅是宠物吗?或者,猫仅仅是为了被宠而存在吗?此外,猫是家庭成员,没有猫就会活不下去。这样说的日本人也很多。

猫咪站长小玉

书都:由猫咪站长“小玉”而始的“猫经济学”大行其道,您对此有何观察?“猫经济学”能否在日本持续?为什么?

姜建强:实际上,猫咪经济学大行其道恰恰是对狗经济学的一个逆袭。2017年,日本的养猫数超过了养狗数。日本人的这个调查是以5万名20岁至79岁的人为对象,年龄段拉得很开,表明养猫的普遍性。这里面有两个信息可以考量。一是日本人连养狗的开销都要节约了,因为养狗的开销显然要超过猫,这表明日本人更往“断舍离”的实用性上迈进。另一个则是日本人更陷孤独的表现,狗缠人猫不缠人,日本人连被狗缠绕的情趣也丧失殆尽,剩下只想静悄悄地像猫一样,蜷缩一隅,作无趣味的瞌睡状。这两条信息表明,日本人的喜好与生活方式确实在转型。100多年前,夏目漱石开启了猫与人同时作为透明存在的时代。10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人终于和猫同“佛系”,可见心相的变化有多大。如果说,从谷崎润一郎慕猫到村上春树干脆有时抱着猫睡觉再到荒木经惟喜欢的“チロ”被拍成写真集,表明日本人还处在人猫有序状态的话,那么,今天的日本人则彻底因为生活而被“猫化”了。猫文化的商业化带来的一个惊喜就是猫咪也参与GDP的贡献。这是令日本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至于猫咪经济学是否还能持续,我的一个看法是因为养猫已经比养狗的费用便宜很多,所以日本人在猫身上的消费将会持续下去。因为已经别无选择了。

书都:国内的“猫经济学”也开始流行,能否从对比的角度,谈谈您对国内这一现象的看法?日本的猫文化与国内的猫文化有哪些异同?

姜建强:我对国内近年来的猫热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人对猫的喜爱程度不会低于日本人,猫咪经济学的规模也不会小于日本。高度的城市化带来的空巢青年人增多,孤独对情性的慢慢浸透,是国内猫热的主要背景。这点与日本的猫热背景有相似之处。猫热是现代人无助与无奈的一个结果。只是从猫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善于在日常中制作猫的各种“角色”,并且在文学体裁中,特别是在动画与动漫中编导人与猫互动的物语,这种新型的无臭性的人猫关系,漂洋过海,被更多的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背景的人所接受。如据一个调查,日本近十年来出版的图书中,猫类图书为5400种,远远高于酒类的3800种,棒球类的3400种,足球类的2100种。这就是日本猫文化的一个坚实基础。而在我们这里,为猫类恐怕出不了这么多种类的书。还有日本早在1987年就设定了“猫日”。这也就是说,从受众面和关注度来看,日本的猫文化要比中国的猫文化来得强劲和成熟得多。如何在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新打造中国的猫文化,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空间。

书都:您是否也养猫?如果此刻猫正在您身旁,您会如何介绍它呢?

姜建强:我没有养过猫。不过小时候隔壁邻居家养有一只肥肥的大黄猫。那个时候我就喜欢观察它,逗它玩耍。我至今还能记住它的形象和总是懒懒地缩蹲在椅子上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情景。毫无疑问,在宠物猫多于宠物狗这个世界大趋势下,留给人的想象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正是有了这个想象的空间,猫也就显得更加可爱。你看,在阳台上晒着两条前天还在水池里悠悠自在的鱼干,而家里的那只猫,却躺在旁边安然望着家主。为什么不偷吃鱼干?是猫的笨拙与低能?不是。是猫的计算:总会成为我的口中餐,何必在乎一朝一夕?

《爱猫就该懂猫》

作者:[日]加藤由子

翻译:周晓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定价:23.80元

原文摘自《书都》2019年7月 总第25期

《书都》2019年7月 总第25期已上市

阅读原文

上一篇: 去喇叭沟门原始森林,看秋的绚丽

下一篇: 原创0分17板,快船双星8投0中贡献奇葩...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