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一首回荡了5000年的原生态牧歌
时间:2019-11-15 08:07: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走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大草原,每一处高山、森林、河流、湖泊、湿地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始本真的自然风貌,骏马奔腾、牛羊吃草、牧民扬鞭,纯净草原的静谧与祥和扑面而来,仿若走进了心灵的故乡。
阿鲁科尔沁大草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与西辽河的过渡带,形成了南北迥异、四季皆宜的草原资源。南部是优质牧草种植基地,有“中国草都”之称,近百万亩的牧草基地每年5月全面返青,11月初仍绿意盎然,万顷连绵,一望无际,舒展着现代草原的生态画卷。北部是超过500万亩的原生态游牧草原,是全国唯一一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草原游牧区,因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预备名单。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阿鲁科尔沁北部草原,一起感受当地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原生态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游牧历史悠久漫长,游牧系统独一无二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狩猎和游牧活动的栖息地。阿鲁科尔沁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游牧历史有5000多年,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生产活动,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游牧狩猎地。后历经辽、金、元至明、清皆为游牧民族栖息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族一部迁徙游牧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
牵马图和山羊图
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
这里广袤的草原与密布的河流为游牧活动提供了一年四季充足肥美的水草资源;大片的森林与山地不仅为游牧民提供制作蒙古包、马鞍等生产生活用具的优良木材,还是游牧迁徙的天然界限,它阻挡了长驱直入的西伯利亚寒流,为牧民冬春劳作提供了适宜的向阳背风的活动空间。所以,这里的游牧生产方式能够历久不衰,成为全国唯一一块原汁原味保留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自然景观连绵壮阔,生物类型多种多样
阿鲁科尔沁北部草原沃野千里,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茫茫无际的原始草地,有分布点缀的河流湖泊,有雄浑博大的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更是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独特游牧景观。
森林、灌丛、草原、湿地构成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马鹿种群(东北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大鸨、黑鹳及其它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经科学考证,这里有7个植被型、33个群系;有苔藓植物130多种,蕨类植物10多种,种子植物700多种。
阿鲁科尔沁大草原家畜品种多样,主要传统品种有西门塔尔牛、蒙古绵羊、昭乌达肉羊、罕山白绒山羊、蒙古马等,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以牛羊马为主要牲畜品种的传统草原游牧生态系统。
游牧文化独具特色,牧民生活多姿多彩
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阿鲁科尔沁牧民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那达慕、祭敖包、阿鲁科尔沁部落婚礼、阿鲁科尔沁民歌等传统体育和节庆活动都能让人们领略到蒙古民族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情。阿鲁科尔沁的《阿日奔苏木婚礼》和《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两个项目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汗廷音乐”被誉为“文化活化石”,并成功抢救复原演奏。
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阿鲁科尔沁大草原的“纯净”和“绿色”,当地正全力打造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中国草原自驾游胜地,阿鲁科尔沁通用机场、集通铁路、国道303等已把草原和远方的你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