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是什么呢?

时间:2023-02-22 22:17: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是什么呢?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为罗阿丝虫病的皮肤症状之一,其肿块直径5~10cm,较一般水肿为硬,且有弹性,有时红肿状似丹毒,可发生于原发部位,也可迁延至其他部位。
为什么会发生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呢?
 虻叮咬人体吸血时,微丝蚴可被吸入,约经7天在斑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虻再次吸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自喙逸出至人体皮肤上,经吸血创口而侵入人体,在人体内约经1年发育成熟。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发病。
那么,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多数病人除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并无其他临床症状。主要临床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称为“卡拉巴肿,是由于成虫移行于皮下结缔组织,短暂停留某处时,其代谢产物刺激局部产不剧烈炎症反应所致。剧痛肿块有搔痒感,多见于腕部和踝部,出师呈红色,直径2-3cm,渐扩大至10-20cm,持续数日至数周,虫体离去肿块消失。成虫亦可侵入其他脏器,当侵犯眼球前房时,常从结膜下移行,引起严重的结膜炎。
那么,怎么治疗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呢?
乙胺嗪对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效,成人剂量为200mg,3次/天,连服20天必须注意,若外周微丝蚴密度大,乙胺嗪杀死大量微丝蚴时,阻塞大脑毛细血管时,可出现脑膜脑炎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下面,由
的小编为你介绍该症状的护理方法。
流行区普查普治以控制传染源。消灭斑虻孽生地,使用杀虫剂杀灭斑虻蚴虫。进入流行区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斑虻叮咬史,涂用昆虫驱虫剂等。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天,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呈马蜂螫型游走性水肿的内容,我们介绍了含义,症状还有下面,由
的小编为你介绍该症状的护理方法。等,更多内容,请留意
的其他内容。

上一篇: 表皮全层坏死及表皮下大疱怎么办呢?

下一篇: 背部出现小水泡怎么治疗呢?什么是背部出现...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