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天花?高通量如何加速抗猴痘病毒化合物筛选 | MedChemExpress

时间:2022-06-09 18:24: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是由于感染猴痘病毒 (Monkeypox virus) 而致,近期猴痘病毒在非洲及以外多个国家出现,且数量还在增加,并出现了人际传播,备受科学家关注。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下的一个属,被称为正痘病毒属。正痘病毒属包括多种不同类别的病毒,我们比较熟知的天花病毒就是其中一种。

正痘病毒属内的所有病毒都可产生交叉免疫反应,这意味着一种病毒感染时产生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和产生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可以防止该属其他病毒的感染,这也是天花疫苗可以对猴痘病毒产生 85% 保护力的原因。

正痘病毒形态特征

正痘病毒是一种双链 DNA 病毒,个头较大,结构相对复杂。病毒最外面被外膜包围,呈砖形,病毒粒子内部有一个哑铃型的核心,主要成分是病毒的基因组双链 DNA,以及多种(至少20种以上)病毒增殖相关的酶。病毒核心由一层膜包围,哑铃核心与外膜之间的区域称为侧体(lareral body)。

正痘病毒有两种感染模式:成熟病毒粒子(mature virion,MV)有单一的脂膜包裹着一个哑铃状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的感染形态,此外,痘病毒还有一种形态,也就是成熟病毒粒子外还包围有一层额外的脂质膜(extracellular enveloped,EV)。两种病毒粒子内部结构相同,但由于包膜表面内嵌有不同的表面蛋白,因此侵入机制略有不同。

图 1. 痘病毒结构示意图[1]

感染机制

病毒感染机制大概模式基本类似,即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内吞、膜融合或二者同时)——脱壳(即病毒基因组释放)——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加工及组装——新组装病毒释放。痘病毒的 2 种感染机制,下面做一下详细讲解

图 2. 痘病毒复制周期[3]

■1. 附着、入胞

前面讲过正痘病毒有两种病毒粒子:成熟病毒粒子(MV)和包膜病毒粒子(EV)。由于EV 相比 MV 外面多一层膜,所以附着机制也有一定区别。

对于成熟病毒粒子 MV,通过病毒表面膜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而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而包膜病毒粒子 EV,最外层包膜上面的蛋白与细胞结合后,可以导致最外层包膜降解,成为和 MV 一样的结构,然后通过与 MV 一样的机制附着于细胞表面。

病毒附着于细胞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在细胞膜上形式成一个孔,含病毒dsDNA的核心通过这个孔进入到细胞中。

■2. 脱壳

病毒粒子核心进入宿主细胞后,通过微管深入到细胞核外的一个离散位置,将病毒基因组释放出来,并在这里建立 “病毒工厂”,进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及组装。

■3. 转录、翻译

正痘病毒不需要进入细胞核进行复制,因为启动转录和处理病毒 mRNA 所需的所有酶都随病毒粒子核心携带进入细胞中(自理能力很强)。

由于正痘病毒的 DNA 复制发生在基因早期转录和翻译之后,所以我们先简单说下转录翻译:正痘病毒的转录是以级联的方式进行,即早期转录翻译所编码的蛋白用于 DNA 复制及中期基因组转录,而中期转录翻译所编码的蛋白可以用于后期基因表达。

正痘病毒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会编码大量蛋白,一些蛋白通过中和干扰素和细胞因子、抑制凋亡和干扰细胞抗病毒信号通路等方式参与多种免疫逃逸反应。并且这些蛋白会包装在新的病毒粒子里面,在感染过程中被运送至其他细胞中。

■4. DNA 复制

正痘病毒 DNA 复制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前面讲过,痘病毒 DNA 的复制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和其他很多病毒不一样。正痘病毒在早期基因转录和翻译后立即开始 DNA复制。具体过程见下图:

图 3. 正痘病毒复制过程[2]

■5. 病毒组装、成熟和释放

病毒工厂,首先形成月牙膜,并招募基因组DNA和核心蛋白,形成球形的未成熟病毒粒子。在侧体相关的病毒蛋白酶作用下,病毒粒子成熟,在细胞裂解时被释放出来,即 MV 形成。

当 MV 通过高尔基复合体或胞内体时,形成了被双层膜包围的MV即wrapped virion,wrapped virion通过胞吐作用被释放出细胞时,最外层膜与细胞膜融合,形成含单层膜包围的 MV,即 EV。EV 主要与细胞间扩散有关,而 MV 主要是与宿主的感染有关。

治疗与药物开发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药物。前面提到,由于正痘病毒之间可以产生交叉免疫反应,所以天花疫苗可以对猴痘病毒产生保护力。JYNNEOTM(Imvanex)疫苗已经在美国批准用于猴痘预防。但还没有用于猴痘治疗的小分子药物,但根据体外及动物实验数据表明,Cidofovir、Brincidofovir(CMX001)及Tecovirimat(ST-246)对正痘病毒具有较好的活性,美国 CDC 表示,以上药物可以用于预防猴痘的爆发。

同时基于其他抗病毒药物的开发经验,可以通过干扰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调控蛋白达到抑制病毒增殖的目的,进行药物开发。

■现有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比较常用的靶点包括病毒膜表面蛋白、宿主细胞受体、调控膜融合的关键蛋白、DNA 复制关键酶 (如 DNA 聚合酶、蛋白合成关键酶,如 RNA 聚合酶,及病毒粒子包装释放相关蛋白等)。因为不同病毒生命周期中关键调控蛋白不同,具体靶点还需要对该病毒具体感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但部分靶点在不同病毒之间可以通用,比如 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等。所以靶向这类靶点的抗病毒药物会具有一定广谱性。如上述 Cidofovir 通过抑制病毒 DNA 聚合酶活性以控制巨细胞病毒 CMV 复制,该药物对多种正痘病毒也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此外核苷类化合物,可以模拟机体内核苷及核苷酸,参与 DNA 或 RNA 合成,阻断核酸复制,是常见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图 4 正痘病毒复制周期的抑制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