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指南综合解读
时间:2023-04-03 15:02: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冬春交际,又到了流感为主的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国内多地甲流大范围流行,病例数持续增长。面对流感肆虐,应该如何诊治,如何用药?接下来我们一起对多个流行性感冒 (以下简称流感)指南进行综合解读。
一、发病高峰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
至于为何今年的流感晚于往年?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分析,从病毒流行角度来看,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恰逢新冠病毒在流行,防控新冠的措施同时对季节性流感防控也非常有效,使得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病毒流行受到一定程度压制。同时,由于大多数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会自觉居家、错峰上班或停工,大部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放假,减少了人群聚集和病毒传播风险,导致2022年底流感活动水平较低,未出现流感季节性流行。并且从自身免疫角度来看,近3年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未造成全国范围的高水平流行。公众普遍降低了对流感的防控意识,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人群,尤其是儿童,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力降低。2023年初对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后,国际国内人员流动、社会活动常态化,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活动造成了我国春季流感高峰,在2023年2月底,流感活动快速上升,与既往正常流感季相比滞后约2个月。
二、高危人群
Ø <5 岁的儿童,尤其是<2 岁的儿童
Ø >65 岁的成人:慢性肺病(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不包括单独的高血压)、肾病、肝病、血液病 (包括状细胞病)、代谢紊乱 (包括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发育问题(包括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如脑瘫、癫痛、中风、智力障碍、中度至重度的发育迟缓,肌肉萎缩症或脊髓损伤)
Ø 免疫抑制患者,包括药物所致或 HIV 感染(注:HIV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Ø 孕妇或产妇 (产后2 周内)
Ø 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含水杨酸药物,有流感病毒感染后 Reve 综合征风险的 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
Ø 极度肥胖者 (体质量指数>40 kg/m²)
Ø 养老院和其他长期护理机构常驻人员
三、诊断
在流感活跃期,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来诊断流感。咳嗽和发热是最具诊断性的临床表现。
表1 流感的症状
但是有时临床上很难鉴别流感和其他病原感染。指南(IDSA季节性流感的诊断、治疗、预防性用药及暴发管理指南)提出了检测与诊断流程和流感病毒检测的指征。并指出,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或进展性疾病患者应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四、治疗
1、哪些人群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
推荐尽快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指征 指南指出以下疑诊或确诊的患者需要立即开始治疗 (无论是否有疫苗接种史,也无论病程的长短):
Ø 因流感住院的患者
Ø 严重或病情持续进展的门诊患者
Ø 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门诊患者,包括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Ø <2岁的儿童或>65岁的老人
Ø 孕妇或产后2周内的产妇
2、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指征
Ø 起病≤2d的门诊患者
Ø 有症状的门诊患者,家庭中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人,尤其是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Ø 医疗保健人员,其负责看护的患者中有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者,尤其是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五、治疗方案选择
最新发布了《成人流行性感冒诊疗规范急诊专家共识(2022版)》(简称《共识》),在流感季给予临床医生更多指导。共识中指出抗流感病毒药物分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血凝素抑制剂、RNA 聚合酶抑制剂,对目前流行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具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且安全性良好。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不支持联合给药或者双倍剂量治疗季节性流感患者。
表2 流感药物的应用策略及方案
其中RNA聚合酶抑制剂中的新药玛巴洛沙韦于2018年10月24日获FDA批准上市,用于12岁及以上年龄患者急性单纯性流行性感冒的治疗。玛巴洛沙韦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H1N2、H5N1、H5N2、H5N6、H7N9和H9N2)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少数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药物。
六、小结
今年冬春流感暴发流行风险高,新冠与流感叠加流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减少疾病感染、重症及死亡风险。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加强个人防护,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感染。
参考文献
1.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1,11(01):1-5.
2.张恒,王凌伟,陈荣昌,等. 最新国际流感诊治指南解读[J]. 国际呼吸杂志,2019,39(5):321-325.
3.吕菁君,赵光举,赵宏宇,等.成人流行性感冒诊疗规范急诊专家共识(2022版)[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12):1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