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时间:2024-05-23 23:01: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腰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和生活质量。椎间盘疾病是下腰痛的主要根源,椎间盘的常见病变主要有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破裂,椎间盘退变、失稳,椎管狭窄等。

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患者仍感到显著的下腰痛,这类患者需要考虑是否为椎盘源性腰痛。

盘源性腰痛的定义是在没有明显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所引起的下腰痛,又称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01 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

研究发现纤维环特别是外1/3 是由窦椎神经及脊神经支配。窦椎神经纤维是灰交通支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和同节段脊神经的脊膜返支共同组成。

窦椎神经的末梢纤维可以分布到纤维环的外层纤维中。Copper等人的研究发现退变纤维环中的神经纤维密度高于正常的纤维环。

髓核是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正常的血管也不分布到纤维环表层,其中央退变的无血管髓核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乳酸等。

这些炎症介质通过退变椎间盘的放射状裂隙达到外层纤维环,使窦椎神经末梢处于敏感状态而引起疼痛。因此盘源性腰痛是有化学刺激和机械刺激共同导致的。

据研究,盘源性腰痛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和冠心病,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栓塞有关。因此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会促使患者发生椎间盘退变以及引起盘源性腰痛。

02 盘源性腰痛临床表现

盘源性腰痛主要表现为腰痛,也可见臀部、腹股沟区 、髋部 、大腿前后侧疼痛,偶尔可在膝关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主要以酸痛、胀痛、钝痛为主,久坐尤其是坐位前倾时疼痛加剧,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减轻。

查体时出现与神经支配区域不符的腰臀部及大腿疼痛,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可伴有皮肤感觉异常。

03 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1. 腰部疼痛持续时间长于6个月,腰臀部及大腿疼痛与神经根支配区域不符合,超过4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

2.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明显神经根受压、无节段性不稳征象以及无其他明确导致腰痛的腰椎疾病;

3.MRI表现有典型的椎间盘低信号、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亮信号;

4.椎间盘造影示椎间盘退变影像,诱发痛或复制痛试验阳性,且有1个阴性对照椎间盘。

图片

图片

盘源性腰痛的黑盘征和HIZ征

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特点:

1.常规X线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偶可见腰椎间隙狭窄,骨刺形成或关节不稳的征象。

2.MRI的特异性征象 :① 黑盘征,椎间盘脱水退变;② HIZ征 ,椎间盘后缘纤维环出现高信号区,阳性率 90%;③许莫氏结节,L4居多;④Modic征,20%~50%的患者存在 。

3.椎间盘造影显示有纤维环撕裂,并且诱发复制出腰痛,是目前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金标准。

04 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保守治疗

1.减少久坐,适当增加活动量,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

2.联合应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肌松药、活血化瘀药等。

3.神经根和/或局部痛点神经阻滞。

4.物理治疗,如牵引、温热疗法、偏振光照射等。

5.保守治疗 6-8周后,效果不佳者可行微创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

1.臭氧髓核溶解术

臭氧具有强氧化能力,能氧化分解髓核内的蛋白质、多糖大分子复合物,使髓核体积缩小,消除化学刺激和自体免疫作用,从而减轻神经根的水肿与粘连,达到改善局部炎症刺激,缓解疼痛的目的。

2.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

此项技术仅引起椎间盘内髓核的变化,不会对周围组织如椎体、终板、后纵韧带、神经根等造成损伤。He等对以往进行此项手术的患者随访 6 个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认为此项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微创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方法。

3.经皮椎间盘内电热治疗

利用电热能调节椎间盘内的胶原成分,使胶原组织发生变性、凝固,使受累的神经根失去活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Helm等研究发现此项技术在椎管内产生的温度不会造成神经根损伤,因此认为此种治疗方法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新技术。

展望与小结

椎间盘源性腰痛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类脊柱退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早期临床病理表现。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显得至关重要,可以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紧张,也可以早期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曾宪明,漆海如. 盘源性腰痛微创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6,7(5):99-101.  

2.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病诊疗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程志祥,刘先国,等.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1):4-22.

上一篇: 切不完的肿物,不是恶性肿瘤,而是这种病

下一篇: 【论著】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斑块特征间的...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