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扳机点的肌筋膜机制及其功能障碍和治疗
时间:2024-05-27 17:01: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长期的伏案工作或是使用电脑、手机,使一种姿势长期维持,这会导致过度使用某块肌肉,进而使肌肉出现疼痛、质地变硬,条索、结节等情况。
上述情况通常是因为肌肉形成了扳机点。肌肉扳机点是一种与肌筋膜系统有关的功能障碍。人体常出现的肩痛、腰痛、背痛等,多与此有关。
一、肌筋膜
肌筋膜是肌肉的附属结构之一,是包绕和分隔肌细胞、肌束及整块肌肉的筋膜。
1.肌筋膜形成的结构
-
肌筋膜深入肌群之间,附着于骨,形成肌间膈、肌筋膜。
-
包裹大血管、神经干形成血管神经鞘,如颈动脉鞘。
-
包裹腺体形成筋膜鞘或囊,如甲状腺鞘。
-
肌腱为肌肉末端的结缔组织纤维索,肌肉借此附着于骨骼或其它结构。
-
在腕部和踝部增厚并附着于骨形成支持带。
-
肌筋膜、肌间膈与骨之间可以形成骨间膜。
2.肌筋膜分类
肌筋膜根据厚度及其与下肌层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腱膜性筋膜和肌外膜性筋膜。
-
腱膜性筋膜:包裹固定肌肉群或在肌肉附着处发挥作用的界限清楚的纤维鞘;包裹肌肉并将其连接起来,在四肢形成筋膜室。
-
肌外膜性筋膜:薄但结构规则,与肌肉连接紧密的胶原层;决定了肌肉的形状和体积。
肌外膜性筋膜是一种简单的纤维状结构,传递相邻协同肌纤维束之间的作用力。
3.肌筋膜的功能
-
包绕肌肉
-
连接肌肉、骨 、韧带等
-
支撑和保护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结构
-
传递肌张力:当肌肉收缩时,不仅骨骼会移动,还会拉动并将张力传递到深筋膜
-
深感觉:深筋膜中存在本体感受器
二、肌肉感受器
肌肉中的感受器主要是肌腹中的肌梭和腱肌结合部位的高尔基腱器官。当然,肌肉里面也有伤害性感受器(神经末梢)感知疼痛。
1.肌梭
肌梭内含有由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缠绕2-12条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特化的骨骼肌纤维),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
肌梭外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外肌纤维。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上,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
肌梭存在于每一块肌肉中,人体大概有2~3万个肌梭,比如每个上肢大概有4千个肌梭,每个下肢大概有7千个肌梭。
功能: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
2.高尔基腱器官
高尔基腱器官也称腱器,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串联,是一种张力感受器。
腱器与肌梭结构相似,其构成也是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缠绕数条腱纤维束,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
功能:当肌肉收缩张力増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舒张,其功能与肌梭相反。
3.α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支配梭外肌。梭外肌属于典型肌纤维,即一般常说肌纤维。
一个α运动神经元加上其所支配的梭外肌,合称一个运动单元。
参与精细运动的运动单元肌纤维较少,如手肌,一个胞体支配3条肌纤维;参与运动维持的肌纤维较多,如腓肠肌,一个胞体支配1600条肌纤维。
α运动神经元在结合梭外肌,再加上与中枢的联系,最后可以发挥姿势运动平衡功能,包括随意运动和非随意运动。
4.γ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支配梭内肌。其作用是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当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梭内肌收缩,肌梭的中心部变大,传入冲动增强,肌肉持续缩短。
在无γ传出纤维的情况下,梭外肌收缩时,梭内肌纤维放松,Ⅰa传入冲动减少,α运动神经元兴奋减弱,传出冲动降低,肌肉放松。
如果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γ运动神经元也兴奋,使梭内肌不能放松,Ⅰa纤维传入冲动维持在较高频率,使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频率也增高,肌肉即维持在收缩状态。
三、肌肉扳机点
1.扳机点的定义
扳机点也叫触发点。
扳机点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局部区域,该区域对压力敏感,并且会出现转移性疼痛,身上几乎所有的软组织都可以存在扳机点,包括肌、筋膜、骨膜、韧带及皮肤。
肌筋膜扳机点是存在于骨骼肌组织及骨骼肌筋膜(通常是肌腱或肌腱膜)上。
2.扳机点的症状转移模式
每一块肌扳机点疼痛会转移到其他部位,其疼痛转移模式类似于心脏病发作所产生的转移痛。对于肌筋膜扳机点转移疼痛普遍的理论是脊髓汇聚理论和脊髓外溢理论。
脊髓汇聚理论:感知肌的知觉和疼痛的神经元与身体其他部位肌的感觉神经元会集中在一起,将信号通过这个脊髓中的神经通路传到脑部时,脑无法判断疼痛来自于哪一条肌,并且因此转移疼痛到没有扳机点的肌上。
脊髓外溢理论:当强烈的疼痛信号从有扳机点存在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电位的活动会溢出而造成神经通路中来自其他没有扳机点的肌的中间神经元变得活跃。
然后,中间神经元携带疼痛的信号到脑,虽然这些肌中并不会产生疼痛的损伤,但中间神经元仍告诉脑部这些肌也会疼痛。
实际上,疼痛已经从有扳机点的肌上被转移到没有扳机点的肌上。
3.扳机点的引起原因
直接原因是粗细肌丝无法分离,使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常见因素
-
肌肉突然承受过大的负荷
-
持续低强度的静态肌张力
-
离心收缩
-
长期肌肉紧张
-
炎症、严重创伤、劳损
-
持续快速运动等
形成机制
-
上述常见因素会引起肌肉新陈代谢的毛细血管收缩;
-
肌节和毛细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供血不足,导致线粒体损伤;
-
线粒体受损又会导致提供能量的ATP无法产生,横桥摆动能量供应不足,粗细肌丝无法分离,使得肌小节长期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形成了扳机点。
4.扳机点对人体的影响
-
按压痛,不仅存在局部疼痛,也会牵涉性的引起远端疼痛。没有牵涉痛模式的压痛点不属于肌筋膜扳机点。
-
感觉功能紊乱,比如牙齿对冷热刺激变得敏感。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以胸锁乳突肌为例。胸骨部的扳机点可引起流鼻涕,流眼泪,眼睑下垂,甚至视力模糊;
锁骨部扳机点牵涉痛区域为耳朵和前额,可引起前额出汗,眩晕,恶心,耳鸣、听力下降。
-
运动功能障碍,含有扳机点的肌肉可能引起其他肌肉痉挛,而自身被抑制无力,易疲劳,以及肌间协调降低等。
一般的慢性肌肉疼痛都涉及扳机点的存在。扳机点多出现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锁乳突肌损伤、肩周炎、撞击肩综合征、颈源性头疼等疾病中。
5.扳机点的判定
-
可触摸到硬的条索。
-
在条索上有小结节,这是强烈的痛点所在。
-
按压这个小结节会有明显的痛感及放射感。
-
牵伸活动的范围受限且疼痛。
6.扳机点的治疗原则
-
对受累肌肉或肌群进行牵张;
-
破坏其扳机点;
-
扎断挛缩肌筋膜。
扳机点是可以治愈的,及时的治疗加上避免或纠正慢性刺激病因(可使扳机点加重和慢性存在的病因),则可消除扳机点。
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有:针刺、理疗、按摩、封闭、药物、牵引、经皮电刺激和纠正不良姿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