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认知之门: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最新研究进展
时间:2024-06-04 21:01: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复杂且多面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症状之一——认知障碍,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的重点。认知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思维、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深刻影响其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解正在不断进步,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治疗和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识别与干预
近年来,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研究重点之一是如何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2024年3月,在《JAMA Psychiatry》(IF=25.8)上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和元分析研究显示,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之前,首次发作的精神病患者就已经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障碍。这项研究汇总了2625名患者的数据,比较了他们在速度处理、言语学习、视觉学习、工作记忆、注意力、推理/解决问题能力和执行功能等多个认知领域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在所有认知领域中的表现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强调了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的重要性。
图1:精神病患者七个认知领域的损害情况
由图1数据可知,首发精神病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就已经存在显著的认知功能损害,所有七个认知领域的效应量均达到大(Hedges' g>0.80)。可见,认知损害在精神疾病的早期就已出现,并且长期持续存在。
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
尽管具体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当前的研究已经开始揭示一些可能的生物学路径。例如,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如前额叶)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区域与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认知能力。
认知功能的治疗
在治疗方面,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一篇发布于NEUROSCI BIOBEHAV R (IF=8.00)的meta分析对不同抗精神病药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纳入了54篇RCT试验,总计5,866名患者。比较了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在对精神障碍患者认知综合评分和九个认知领域(处理速度、注意力、运动表现、视觉构造、记忆和语言学习、 视觉学习、社会认知、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方面的影响。部分结果见下图:
-
认知综合评分及注意力
图2::由上到下包括的药物有:氨磺必利、氯氮平、氟奋乃静、氟哌啶醇、鲁拉西酮、奥氮平、奋乃静、安慰剂、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
认知综合评分:包含9种抗精神病药物和安慰剂的两两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氨磺必利和鲁拉西酮在综合得分的改善是最好的;氟哌啶醇和氯氮平在综合得分的改善是最差的(见图2)。
注意力:包含10种抗精神病药物和安慰剂的两两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氨磺必利和鲁拉西酮在注意力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好的;氟哌啶醇和安慰剂在注意力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差的(见图2)。
处理速度
图3:由上到下包括的药物有:氨磺必利、氯丙嗪、氯氮平、氟奋乃静、氟哌啶醇、鲁拉西酮、奥氮平、奋乃静、安慰剂、喹硫平、瑞莫必利、利培酮、舍吲哚、齐拉西酮
处理速度:包含了13种抗精神病药物和安慰剂的两两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氨磺必利和舍吲哚在处理速度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好的;氟哌啶醇和瑞莫必利在处理速度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差的(见图3)。
-
记忆和语言学习
图4:由上到下包括的药物有:氨磺必利、氯氮平、氟奋乃静、氟哌啶醇、鲁拉西酮、奥氮平、奋乃静、安慰剂、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
记忆和语言学习认知领域:包含了10种抗精神病药物和安慰剂的两两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氨磺必利和奋乃静在记忆和语言学习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好的;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在记忆和语言学习这个认知领域的改善是最差的(见图4)。
值得一提的是,氨磺必利在各项认知领域中均表现较好,如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原因在于,氨磺必利是选择性多巴胺(DA)D2和D3受体阻断剂,而阻断D3受体可促进健康人和伴有认知损害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此外,通过影响这些关键的神经途径,氨磺必利有助于改善记忆力、注意力以及决策制定能力,从而使其成为治疗认知障碍相关症状的有效药物。
展望
当前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表明,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早期识别和针对性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治疗上主要依赖于药物介入,但不同药物在改善患者各项认知功能方面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更为精确的诊断工具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跨学科的研究,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将为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Lee M, Cernvall M, Borg J, et al. JAMA Psychiatry. 2024 Feb 28:e240016.
2. Oomen PP, Begemann MJH, Brand BA, et al. Psychol Med. 2023 Apr;53(6):2317-2327.
3. Baldez DP, Biazus TB, Rabelo-da-Ponte FD, et al.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1 Jul;126:2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