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卢洪洲、张文宏3位中国专家名字命名新菌种

时间:2024-06-13 20:00: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日,为了表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在中国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贡献,表彰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探索方面的贡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徐建国院士团队建议将新发现的1个木米亚菌种和2个拟杆菌种分别以庄辉院士(Mumia zhuanghuii sp. nov.)、卢洪洲教授(Bacteroides luhongzhouii sp. nov.)张文宏教授(Bacteroides zhangwenhongii sp. nov.)的名字命名。并且得到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ICSP)的确认。

以庄辉院士名字命名的新木米亚菌种

木米亚菌属(genus Mumia)首次于2014年由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并以该校缩写MUM命名了首个菌种Mumia flava。此后,东北农业大学的向文胜教授团队在2016年又发现了木米亚菌属香炉山新菌种。2020年4月,徐建国院士团队在《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Mumia zhuanghuii sp. nov.,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contents of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的文章,报道了2株从我国青海-西藏的高原鼠兔的肠道中分离到新放线菌株(Z350T和Z527)。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Z350T不同于上述木米亚菌属的2个菌种,是木米亚菌属的一个新菌种。

庄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庄辉院士发表过《病毒性肝炎诊治新进展》等学术论著,是德高望重的病毒性肝炎防控专家,享誉学界。

为表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院士在中国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突出贡献,徐建国院士团队建议将该菌种命名为庄辉木米亚菌新种(Mumia zhuanghuii sp. nov.),并得到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确认。

以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名字命名的新拟杆菌种

2021年4月,徐建国院士团队在ICSP官方杂志《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题为“Bacteroides luhongzhouii sp. nov. and Bacteroides zhangwenhongii sp. nov., isolated from human faeces”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从中国吉林省一位46岁健康男性粪便分离出的四株新的革兰阴性厌氧非运动性杆菌,分别命名为HF-5141T,HF-106,HF-5287T and HF-5300。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F-5141T和HF-5287T乃是两株属于拟杆菌属的新菌种。

卢洪洲是现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擅长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2023年10月,卢洪洲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根据榜单,卢洪洲全球排名第4659,领域为微生物学,同时是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第3名。

张文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发生后,张文宏为疫情防治工作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为了表彰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探索方面的卓越贡献,徐建国院士团队提议将这两株新菌种分别命名为卢洪洲拟杆菌新种(Bacteroides luhongzhouii sp. nov.)和张文宏拟杆菌新种(Bacteroides zhangwenhongii sp. nov.)。这两项提议也已获得ICSP命名委员会的确认。

此次命名意味着,国际科学界不仅认可庄辉院士、卢洪洲教授和张文宏教授的专业成就,也彰显出中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实力和贡献。

 

上一篇: 新研究:补充Satureja Khuze...

下一篇: 腹泻、肝功能异常,多次治疗无果,直到做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