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at Disord: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新型疗法对青少年暴食症和失控进食的疗效

时间:2025-04-01 12:1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暴食症(BED)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进食障碍之一,其患病率约为1%-4%,且常伴随肥胖、焦虑及抑郁等共病。失控进食(LOC)作为BED的核心症状,与心理社会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尽管国际诊断标准(DSM-5)已明确BED的独立分类,但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研究仍存在显著空白。现有干预多借鉴成人治疗模式,而青少年群体因心理发展特殊性需针对性探索。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心理治疗IPT)、药物治疗(如兴奋剂)及新型疗法(如家庭互动治疗FB-IPT)对青少年BED和LOC的疗效,以填补临床证据缺口,指导早期干预策略优化。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范围综述方法,依据PRISMA扩展指南检索PubMed、PsycInfo、Embase等五大学术数据库(截至2024年8月),纳入以8-20岁青少年为对象、探讨BED或LOC干预效果的定量研究。筛选标准包括:仅纳入英文文献、排除病例报告及质性研究、限定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病例系列设计。数据提取涵盖研究设计、样本特征(年龄、性别、族裔)、干预类型(如个体/团体CBT、IPT、DBT、药物)及心理结局指标(暴食频率、抑郁、焦虑)。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偏倚风险,但鉴于范围综述特性未进行正式统计检验。共纳入10项研究(8项RCT、2项病例系列),涉及2400名青少年,其中70%样本量不足100人,70%研究在美国开展,80%发表于近十年。

研究结果
干预措施多样,60%为团体治疗,30%为个体治疗,10%涉及家庭参与。关键发现如下:

1. ​CBT疗效显著:个体CBT组暴食发作减少3.6次/月(RR=0.76, 95% CI 0.26-2.2),抑郁评分改善12.9分(SD=7.0→28.1),但体重指数(BMI)无显著变化。

2. ​IPT与FB-IPT效果不一:IPT组暴食频率降低4.7次/月(p<0.05),但仅家庭互动型FB-IPT在1年随访中维持抑郁症状改善(Δ=-4.42, p<0.01)。

3. ​DBT与药物初步有效:DBT组情绪调节能力提升(自我概念评分改善0.48-0.50 SD),而药物利他林(lisdexamfetamine)使暴食频率减少50%(6/15例完全缓解)。

4. ​其他疗法局限:网络CBT(StudentBodies2-BED)虽减少暴食发作(OBEs从18.37→7.44次/月),但脱落率高达44%,且体重担忧无改善。

5. ​异质性与局限性:研究间干预时长(8-16周)、对照组设计(等待列表/健康教育)差异大,仅2项研究明确诊断BED,多数纳入LOC或亚临床群体,导致结论普适性受限。

纳入研究中针对儿童及青少年暴食症与失控进食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汇总(部分)

本研究揭示青少年BED和LOC干预证据匮乏,现有疗法虽显示短期效果但存在样本量小、随访不足等局限。CBT、IPT及药物初步有效,但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长期效益。未来应聚焦家庭参与机制、药物安全性评估,并制定针对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个性化方案。此外,区分BED与LOC的独立病理机制、推动Health at Every Size理念以减少体重污名化,成为优化治疗的重要方向。

原始出处:

Brothwood PL, Baudinet J.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 and loss of control (LOC) eating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J Eat Disord. 2025 Mar 10;13(1):44. doi: 10.1186/s40337-025-01206-0. PMID: 40065408; PMCID: PMC11895364.

上一篇: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与AML治疗结局的预后相...

下一篇: Eur J Pediatr:肥胖如何改变...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