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肢体不灵活就是脑卒中前兆吗?看看生活中如何识别脑卒中

时间:2019-10-28 17:54: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突然肢体不灵活就是脑卒中前兆吗?看看生活中如何识别脑卒中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

卒中,又称“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二号杀手”,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资料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9%的速度攀升,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等因素,脑卒中发病人群还呈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无论我们是否患病,都应做到科学认识尽早预防,让大脑更健康。

突然肢体不灵活,赶紧就医

晚上7点多,70岁的王大妈与往常一样和老伴一起出门散步,没想到在途中突然出现头晕,右手、右腿感觉有点麻。

王大妈起初没在意,继续走了一小段后,右侧肢体麻木得更加厉害,渐渐感觉右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无力,并且说不出话来。

晚上8点左右,王大妈被送到了附近的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左侧脑梗死。医院紧急启动了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绿色通道。经抢救,王大妈右手、右腿麻木症状消失,也能开口说话了。

“脑卒中不仅有致命的危险,而且不少患者因卒中而致残,只能瘫痪在床,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教授沈洪介绍,像王大妈这样突发脑卒中的患者并不少见。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人们俗称为“中风”,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以突发意识障碍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齿不清、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

“抢救脑卒中病人,迅速及时非常关键。”沈洪说,由于救治需要抢时间,因此突发脑卒中必须尽快到最近的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但在实际中,由于不少患者发病后缺乏对脑卒中的认识或症状轻微未能及时就诊,往往会造成院前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提高大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中,如何识别脑卒中

“除了医生争分夺秒的救治,病人的自我发现和家属的细心观察也很重要!”沈洪强调,要是王大妈对自己肢体麻木、说不出话缺乏警惕而未及时治疗,不仅会留下肢体瘫痪、讲话困难等后遗症,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死亡。

沈洪表示,“8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早期预防的。个人可以根据年龄、身高和体重等19项因素,测评患上脑卒中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吸烟、饮酒等都是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一般很轻微,有的时候病人可能会感觉自己不舒服,但因为没有强烈的痛感,所以大家常常会忽略出现的口眼歪斜、口齿不清等症状。”沈洪说,脑卒中早期症状出现的时间无论长短都有可能是发生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如果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出现身体或行为异常,我们该如何判断其是否患有脑卒中呢?

沈洪介绍了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第一,让对方笑一笑,观察嘴眼是否歪斜;第二,让对方抬抬手臂,问问他是否有麻木的感觉;第三,让对方重复说一句话,看其是否口齿清晰。

沈洪说,“如果出现上述3条中的任意一条或者多条,应及时送医治疗。此外,家属应记录好患者发病的确切时间,以便医生诊断病情。”

预防脑卒中,提前筛查很重要

今年30岁的陈月(化名)在上班时,突然出现左手无法动弹、说话不清楚的症状。虽然在半小时后恢复了知觉,但这已经是她近期第3次出现类似的状况了。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并出现了新发脑梗死的症状,需要立即入院观察治疗。

“目前,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已大大提前,以往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现在临床上,四五十岁发病的患者也不少见。在我接诊的病人当中,甚至有20多岁的年轻人‘中招’。”沈洪表示,目前,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能诱发脑卒中,因此年轻人也应注意预防。

沈洪提到,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诱发脑卒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数据显示,70%-80%的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即使平时没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其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也比正常人高出许多。如果能控制好血压,就能显著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年轻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从不测量血压;有些人在发现血压增高时不以为然,没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

“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成年人应该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好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应当及时进行干预。此外,年龄在40岁以上,尤其是生活不规律、抽烟嗜酒、肥胖、三高者,一定要重视脑卒中筛查。”

小伙突然“偏瘫”,不良生活习惯是主因

就读于北京某大学的大二学生丁凯(化名),睡觉时突然从寝室的上铺重重地摔在地上。经检查,年纪轻轻的丁凯居然出现了“偏瘫”症状。

经过抢救后,丁凯恢复了意识。他回忆说,自己睡觉的时候,脖子撞到了床上的铁柱上,当时没有任何不适感。“到了12点,我还在打游戏,突然就觉得头晕了,也不知怎么的,就从床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感觉左边的身子虽然有知觉,但是不能动了。”

原来,丁凯平日里不仅饮食不规律,也不爱运动,还经常通宵打游戏,这些都是导致他发病的诱因,加上丁凯受到外伤,因而突发脑卒中。沈洪表示,脑卒中与人们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运动少、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沈洪说,除了药物治疗,人们还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一般来说,最好要低盐饮食,控制盐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高危男性群体,要严格禁烟,平时注意定期做体检,提高脑卒中自我防范意识。”

脑卒中治疗不可迷信“偏方”

69岁的钟阿姨在患脑卒中后,出现了一侧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心急如焚的她四处托人寻找传说中治疗脑卒中的“偏方”,药是吃了不少,但一直没有效果,反倒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沈洪介绍说,脑卒中患者初期康复后,仍可能会出现偏瘫、一侧肢体障碍、麻木、偏盲、失语、交叉性瘫痪、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因此,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应当以静养为主,症状治疗为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治疗控制。此外,不要迷信所谓的民间‘偏方’,一些治疗方法或者药物可能暂时有效,但是极不安全。比如,某类药物可能吃的时候很有效,但是几天后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这样往往是得不偿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此时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关爱,对患者进行耐心安抚,切勿以“指令性”的言语劝服患者,这样更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此外,沈洪提醒老年人,在秋冬季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避免在过度寒冷时进行锻炼,同时尽量做到生活规律化。

脑卒中康复靠家人关怀,更靠自律

“我的奶奶曾经两次中风‘偏瘫’,她第一次中风的时候,我还很小,依稀记得保姆每天的首要工作就是扶着奶奶在家里缓慢地移动锻炼。”想起奶奶中风后的场景,林芳(化名)告诉记者,她依然心有余悸。

林芳的奶奶从小就有先天性风湿性心脏病,后来心脏能得的病几乎得了个遍:冠心病、心绞痛、三尖瓣闭锁不全、二尖瓣闭锁不全等等。进入老年后,又得了糖尿病。

林芳说,奶奶是个要强的人,自律性也非常强。在确诊糖尿病的时候,还没有家用的血糖仪、胰岛素注射器等便捷设备,只有口服的降糖药物。“医生说要控制好血糖主要还得管住嘴。爱吃甜食的奶奶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彻底断绝了和甜食的一切‘联系’,甚至连水果都吃得小心翼翼。靠着自律,几十年来,奶奶都没有糖尿病的并发症。”

林芳表示,虽然经历了两次中风,但奶奶从不轻言放弃。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上,奶奶也一直秉承着自律的原则。

“虽然奶奶走路很困难,但她出门从不让人搀扶,坚持每天锻炼,睡完午觉后,还要再出门散步。虽然脑卒中的治疗及康复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是作为家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林芳说。 文并图/黄攀连

上一篇: 马云爸爸这句话什么意思!还想不想要我的钱...

下一篇: 【医心为民,健康知识暖民心】第3站:大港...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