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生物制剂的七大误区

时间:2023-07-12 21:51: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误区一:生物制剂副作用大

相对于传统慢作用药物,生物制剂起效相对迅速、精准靶向、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任何药物的副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临床上,生物制剂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反应,较严重副作用主要有感染、过敏、免疫原性产生等,必须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选择,不过对于活动性感染、有恶性肿瘤病史者不推荐首选生物制剂治疗。

误区二:生物制剂打了会上瘾

有些人在病友群和一些社交平台鼓吹生物制剂“成瘾性”,如何说自己用中药什么的,生物制剂非精神依赖性药品,没有上瘾这一说法。

误区三:生物制剂越新越贵越好

有新类别生物制剂上市了,赶紧换新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及传统药物这两者不是“谁越贵越好,谁越新越好”的关系,而是“谁适合,就用谁,谁就好”,一个生物制剂有效的前提下要坚持使用不要随意切换,合理运用对症选择生物制剂才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误区四:生物制剂长期使用,不需要复查

启动生物制剂治疗后会增加感染结核杆菌、真菌、病毒等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需定期复查。通常每三个月需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依据个体情况酌情复查肝炎、结核筛查、胸片等检查。

误区五:使用生物制剂可随意减停

关于生物制剂减停药的总体原则是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缓慢减量,通常不建议停用。有人要问:为什么减?答案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副作用。那何时减量?一般是维持缓解6个月以上。如何减量?常用方法是剂量减半或延长给药间隔,逐渐减量,一旦复发,及早加量。

在此特别提醒各位患友: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是抗风湿药物,不是止痛片。很多患者不痛就减量,疼痛了再使用,这样的做法永远使病情处于不稳定阶段,不仅无法减停药,还增加生物制剂“耐药”风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量,这样才有机会停用。

误区六:用过生物制剂耐药后就无药可用

部分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有可能会产生抗药性或原发性无效,对这一部分患者可换用另一种作用靶点的生物制剂,同样会有效果的。对于处于维持治疗阶段的患者,一般不建议转换其他生物制剂。

误区七:生物制剂可根治疾病

风湿病大多数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系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近些年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生物制剂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达标率,在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没有任何学术研究证实生物制剂可以根治风湿病,因此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才是解决疾患痛苦的唯一良方

上一篇: 专家称猴痘不太可能在本土广泛传播

下一篇: 千万级中国人体检大数据解读:肺结节检出率...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