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 | 黄浙勇教授:siRNA降脂药物:开启血脂管理新时代的革命钥匙
时间:2024-07-05 16:01:4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siRNA(小干扰RNA)降脂药物的出现,标志着血脂管理领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siRNA降脂药物不仅显著改善血脂管理的临床实践,还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随着医学的进步,siRNA降脂药物正蓄势待发,为血脂异常的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近日,在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4)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2024)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黄浙勇教授分享了从siRNA降脂药物谈血脂管理新趋势。梅斯医学紧跟学术前沿,特邀黄浙勇教授深度解读siRNA 降脂药物在血脂管理中的优势以及血脂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梅斯医学:siRNA 降脂药物在血脂管理方面与传统降脂药物相比,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在降低血脂的效率、持续时间以及副作用方面有何不同?
黄浙勇教授:PCSK9抑制剂,无论是单克隆抗体还是siRNA降脂药物,作为生物制剂的杰出代表,与传统化学药物如他汀类和依折麦布相比,展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
疗效卓越: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CSK9抑制剂展现出了卓越的效力,其能够将LDL-C水平降低大约50%-60%,相比之下,依折麦布的效果约为15%,而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约为30%。这种显著的降脂效果,使得PCSK9抑制剂成为对抗高胆固醇血症的强有力武器。
安全性优势:传统药物如他汀类和依折麦布可能伴随肌肉痛、肝功能异常乃至新发糖尿病等副作用,而PCSK9抑制剂则展现出更为温和的安全性档案,迄今为止,未报告类似严重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心的治疗选择。
以英克司兰(Inclisiran)为例,其独特的长效性设计成为其核心亮点。Inclisiran采用创新的RNA干扰技术,通过简单的注射,即可维持长达数月的治疗效果,一针可达三个月,两针可维持一年,显著提升了治疗的便捷性和患者依从性。Inclisiran长效机制得益于药物在肝脏细胞内的持续循环作用,直至细胞自然更新周期结束,确保了平稳的LDL-C水平控制。因此,Inclisiran凭借其出色的长效性和高依从性,重新定义了血脂管理的标准,为患者长期血脂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梅斯医学: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脂患者,如遗传性高血脂和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脂,siRNA 降脂药物的适用性和疗效如何?
黄浙勇教授:siRNA技术最初在遗传性疾病与肿瘤治疗领域崭露头角,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其高度的序列特异性和高效的基因沉默能力,能精准抑制有害或冗余的mRNA,从而阻断异常蛋白的生成。例如,在处理淀粉样变性时,针对多余的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的siRNA疗法率先应用于TTR心肌淀粉样变性的治疗,并逐步拓展至特定肿瘤及其他异常蛋白相关疾病。
Inclisiran标志着siRNA疗法的一大飞跃,成为首个成功应用于慢性代谢性疾病领域的代表。起初,Inclisiran专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随后其疗效扩展至由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且效果显著,这一进步被视为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成功拓宽了siRNA治疗范围,从遗传病、肿瘤疾病延伸至慢性代谢疾病,惠及更多患者群体。
无论是遗传性因素还是生活方式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siRNA疗法均展现出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因LDL受体(LDLR)纯合子缺失导致的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目前siRNA及单克隆抗体疗法尚无明显疗效。然而,科研前沿正积极探索新的治疗路径,如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s)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研发,旨在填补此类治疗空白,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项与希望。
梅斯医学:随着降脂药物的发展,血脂管理的未来方向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比如,治疗方案的个性化、联合治疗的可能性等。
黄浙勇教授:理想的个性化用药不仅仅是基于患者的病史、危险因素分层,而是深入到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生理病理状态等多维度,制定出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血脂管理为例,要求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遗传因素、胆固醇吸收能力、受体表达水平等,以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非遗传因素,以此为基础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然而,当前的个性化治疗更多体现在基于风险分层的治疗策略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决策依据主要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等级,而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尽管已有进步,但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
当前的降脂治疗主要基于阶梯治疗策略,从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逐步升级至联合治疗或采用更强效的药物。这一过程体现了循序渐进、按需调整的治疗思路。然而,在他汀类药物使用中的一个重要争议点,即如何平衡疗效提升与副作用增加的关系,以及如何科学地确定“最大耐受剂量”。的确,“最大耐受剂量”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或适合使用最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众所周知,在他汀类药物用药过程中有一个6%法则,旨在提供了一种量化药物效应与副作用增长比例的视角,但关键在于,这个规则并不是普遍适用或精确到每个个体及药物剂量的。实际上,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能在较低剂量下就能达到良好的降脂效果,而有的患者即使加大剂量,疗效提升也有限,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降脂治疗中,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也是非常重要性的,特别是关于是否初始就采取联合治疗,而非遵循传统的阶梯治疗方案。对于极高LDL水平的患者,初始使用单药治疗难以达到目标值时,直接采用高强度或三联疗法(如他汀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是一个合理的考虑。这种策略旨在迅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中等或轻度LDL升高的患者,中小强度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展现出了新的治疗思路。小剂量他汀类与依折麦布的联合,或是在必要时加入其他降脂药物,可能在减少副作用的同时,达到或超过单一药物大剂量的疗效。这种方法利用了不同药物作用机制的互补性,旨在通过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对血脂管理理解的深化,是否可能会重新定义一线用药选择和剂量调整策略,比如探索中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潜在优势,或者基于更精确的疗效预测模型来定制初始治疗方案。同时,未来的降脂治疗将趋向于更早的个性化介入、更灵活的药物选择与组合、更紧密的疗效监测与调整,以及更广泛的治疗靶点覆盖,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