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纪实 | 王世东教授:中西医相互结合,以整体观念调节糖、脂代谢失衡

时间:2023-07-06 23:05: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日益增长趋势,且糖尿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目前已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情况十分常见。有资料显示约有40%~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紊乱,且在糖尿病早期就存在较明显的脂代谢紊乱。中医对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治疗、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方面均有独到之处。鉴于此,全科学苑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世东教授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中医药治疗”进行内容分享。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认识过程

王教授表示,中医相关古文献中记载了类似现代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病证,我国古代医学家们也在此方面做了许多观察与探索。

《素问》中写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文中讲到患者喜食甜食,出现口中发甜的症状,故将所患疾病称为“脾瘅”。

人类进食后,营养物质储存在胃中,脾有帮助胃运化的作用,营养物质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胃运化作用,运输到全身滋养身体。食物摄入过多,尤其是甘甜美味的食物进食过多就会引起内热,出现口中发甜的症状。

《素问》中写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胖的人容易发生中脘内热,可见食欲旺盛、饱食后腹胀、口干口苦、烦躁、大便干燥等内热的表现,被称为“消渴”。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次提到“消渴”,研究认为,这与现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表现更接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籍中提到饮食摄入过多的情况,这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病程进展类似;

第二,前驱病史一致。

由于《黄帝内经》中没有详细描述“消渴”的症状,而是围绕“消渴”的形成机制做阐述。此后,隋代医学家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一书中也提到了消渴病,并详细描述消渴病的症状,这与现代的2型糖尿病更为接近。由此,2型糖尿病在中医里开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在此后的学术交流、临床诊疗或者科研教学中,就采用“消渴”这一名词术语作为中医糖尿病的病名。

因此,结合《黄帝内经》和《古今录验方》对消渴病的描述可知,消渴病是多食肥甘厚味后出现的口干、口渴、小便有甜味,这与现代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相一致。

中药可发挥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患者的治疗,王教授指出,《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文中所说的“兰”,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相关病证的“佩兰”,也有学者认为是“泽兰”,而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认为,凡是有利于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相关病证的药物,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均可称之为“兰”。

因此,天然药材,以及在天然药材基础上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或中成药,都能发挥良好的改善脂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的作用。比如荷丹片/胶囊,荷叶具有化湿醒脾的作用;丹参是活血药,可活血化瘀,改善胰岛功能,对抗高血糖及血脂紊乱所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番泻叶有清火去热的作用,能够缓解五味入口形成脾瘅所导致的内热。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许多其他治疗和调理方法,比如食疗,对调节糖、脂代谢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以整体观念调节糖、脂代谢失衡

2型糖尿病的形成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会形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几个代表性疾病可用于判断该综合征是否存在,一是高血糖,二是高血压,三是高血脂症,四是肥胖,此外还有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也可用于初步判断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王教授指出,《黄帝内经》中提到,消渴病患者是因为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肥胖,即患者摄入总能量超过了身体需求量,过多能量在身体堆积,影响糖、脂代谢平衡。这就是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血脂异常的原因。

以整体观念治疗疾病

1 改善胰岛微循环,促进胰岛素释放;

2 减轻体重,改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抵抗状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 从饮食习惯开始调整,从能量来源方面做整体调整。

能量代谢的改善不仅可通过肾脏排糖来调节,还可通过改善肠道功能来调节。改善便秘情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道对能量的过度吸收,对肥胖和高脂血症患者都有改善作用。荷丹片/胶囊是以荷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其在改善血脂方面有良好作用,也有相关研究揭示了该药在调节血脂,改善血脂异常方面的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焕发新活力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传统特色医疗资源。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还需要我们努力挖掘。王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早能追溯到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了对西药的一些认识。自此之后,许多中医医生开始学习西医,并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将中医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使用,形成了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相结合,西医以临床指标改善和治疗为主,中医以临床症状改善和治疗为主,相互融合的医学模式。

伴随着现代医学进展,许多西医专家也参与到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探索中,使得中西医结合在内分泌疾病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中焕发出更多活力。比如中药复方制剂,许多中成药从丸、散、膏、丹转化为胶囊剂、颗粒剂甚至是注射剂,使得中医药临床使用模式出现了很大改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仍需克服一些难题,比如两大医学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角度不同,临床使用上药物配伍规律及用药安全方面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是我国医疗体系上的优势与特点,未来还需在此方面开拓创新,才能够为包括内分泌疾病在内的众多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提供更好、更优的治疗方式和方法。

上一篇: 糖网科学防治 | 中西融合,糖网防治再添...

下一篇: 房颤的急诊处理:2023指南划重点


 本站广告